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研学问题的生成及解决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研学问题的生成及解决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番禺区开展“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学生对课前研学后留存的困惑与问题,以学习目标为落脚点,形成“研学问题”,并以其为中心,开展探究性的学习。“研学问题”是基于研学后教课堂提出的。它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学与教的中心问题。在这里特指语文学科的研学问题,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的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学与教的中心问题。经过对我校36位教师在“研学问题设计”方面的调查发现,在研学问题确立方面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教师虽然表面上让学生进行课前研学,但多表现在对生字认读识记、主要内容概括、资料的搜集三方面,无视学生课前对课文研学时,自主从文中已获取的知识体验,教师通过备课,把“教学问题”直接等同于“研学问题”,更有甚者直接把“研学问题”出示在《研学案》中,大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教师对教材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了解不到位,在学习目标定不准的情况下,研学问题也不准确。此外,由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瞬间开放,但教师往往在后教过程中缺乏以学习目标为本位加以调控、引导、提升,因此解决研学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可见,研学问题的生成及解决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把准相关的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研学问题生成的策略

本文所指的“生成”并非完全非预设,是教师课前先研的结果与学生课前先学后所得的质疑点碰撞。

《只有一个地球》的研学问题是:“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易碎的?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样一个研学问题涵盖了内容方面及写法方面,它在课堂中是如何一步一步生成出来的呢?

(一)课前研读教材,把准学情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口号。从内容方面来看,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从写法方面来看,其一,文章第一自然便把地球比作母亲,结尾直抒胸臆,发出保护地球的意愿。行文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所说明的是并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仿佛在讲述活生生的一个人,讲述她遭受的经历。其二,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严谨又不缺乏富有生动的表达,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其三,文章布局谋篇方面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并通过宇航员的一席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把这三方面串联起来,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实属学生学习体会及运用说明方法的佳作。

2.学情分析

在知识认知方面,六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并不陌生。从三年级下学期的《太阳》,四年级上学期《飞向蓝天的恐龙》到五年级上学期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了常识性说明文及文艺性的说明文,可以说,学生能了解、体会并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那么对于《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篇说明文,六年级的学生仅仅在于了解并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吗?显然目标欠缺梯度了。针对文章是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带说明方法的语句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运用严谨、生动的语言表达却深藏文中,只有潜心会文的学生才能发现并体会。另外,“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课文所在单元提出的技能训练目标。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空白点,联系实际,搜集资料,学文中加以旁征博引,体会地球的可爱与易碎。以上两点正是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重难点所在。

3.定准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及学情方面的分析,现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指认和书写,会读写10个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收集资料,学会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并能举例说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课中生成研学问题

1.预习质疑,是生成研学问题的基础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现今大部分的教师把研学问题直接在《研学案》上呈现。整节课完全没有引发学生的质疑,连疑惑都没有,又何谈“研”呢?研学后教关键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连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都没有,又何谈“研”呢?这不是披着“研”的华丽外衣,实际上是“塞”给学生吗?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实效,课前预习是基础。试想,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学生没有经过读课文,善思考,如何形成问题呢?因此,《研学案》可提前发给学生,并把预习的要求在其中详细列出。如教师引导六年级的学生预习质疑分两步走的。其一,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单元的内容主题、学习要求,连课后练习也要一并了解,从而大概了解学习本课的目标。其二,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问题的方向可能会很广,有的针对文章空白点提出的“人们怎样不加节制地开采呢?”,有的是针对题目提出的“为什么说地球只有一个呢?”有的是结合课后练习提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有的是联系课外认知提出的“现在科学家在其他星球都发现了曾经有水的存在,为什么人们不能移居其他星球?”……诸如学生能提出以上的问题,都是可贵的,它们都是生成研学问题的基础。

2.小组讨论,是筛选研学问题的活化剂

教师通过批改《研学案》,发现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可能只是关注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切学习重点,可能是互相包含或是重复的等等。因此不能盲目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作为研学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组员提出问题并在组内交流、解决,组长汇报小组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做法使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去粗取精,小组汇报共同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小组讨论,一方面把已解决的问题筛选去除,另一方面又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互相帮助,把极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消化,最后小组提出的问题就是“去尽黄沙”,具有价值的问题了。结合本课,各小组提出的问题都集中在“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以及“为什么说人类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两个问题上。

3.对照目标,是生成研学问题的根本

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后练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基于学生了解相关的宇宙资讯,结合文章内容提出的。如果我们把第一个问题作为研学问题,那么我们仅仅理清文章的内容便知。而作为课后第一题练习,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地球的“可爱”及“易碎”分别包括哪些内容。以此作为研学问题,则无法达到“学会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并能举例说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如果我们把第二个问题作为研学问题,但它不是从学习目标出发的,更多是关注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我们不能盲目遵从学生的意愿,否则反而被学生牵着走,必须既要保护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又能以教学目标为本位,才是生成性的研学问题。

4.师生互动,保证研学问题的有效性

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所承载的任务都不同。《只有一个球》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虽然学生在五年级以说明文为主题的单元中,已对相关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但用词准确、生动、用关联词语来表达等文艺性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在本课中是需要强化的。因此,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易碎的?”问题后,教师就要发挥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相机点拨:“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这不仅是你们小组不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其实,我们不仅要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它的可爱与易碎写出来的。”通过师生合作互动,研学问题水到渠成地产生了。

二、研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研学问题是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经过上述几项策略,生成了本课需要探究的学与教的中心问题。此中心问题的提出,目的还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正符合了课标提出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结合课文的特点,文中运用一系列的说明方法讲述地球的特点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前期学习的基础了。透过字里行间及课后练习,揣摩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发现文中诸如“本来、至少、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一系列”等严谨的用词却道出了作者鲜明的观点,这些都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再者,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本课的重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说明文,了解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地球还是不足够的,还应该在四五年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会抓住要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最后,“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样是单元的训练目标之一。这一要求在四年级初次接触后,在五年级《钓鱼的启示》中已逐渐加强。对六年级的学生,我试图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寻找文章的空白点加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堂上学文中旁征博引,加以补充、运用,达到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目的。

基于以上对本课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的分析,明确对“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易碎的?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这一研学问题中是承载着以上三项语言文字训练的。那么在具体的后教活动中,如何解决呢?

(一)把握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从“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特点。教学中,学生先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地球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板书中的关键词的提示下,学生能运用“先介绍……然后……最后”的句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章的要点来概括的能力。教师并没有把概括能力的培养停留在此层次上,继而点拨:“谁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了解到文章叙述三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可爱”与“易碎”两个词来概括。教师小结:“文章从三方面介绍地球,作者通过一个中心句就把它们给串联起来了,这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办法。”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步骤,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抓要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或运用中心句提纲挈领地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落实了“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大概了解研学问题中“可爱”及“易碎”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品读与博引,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

文章运用说明方法及严谨的语句说明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在“品读、感悟、联系实际”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呢?例如,“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一句,教师先让各小组派代表谈谈对句子的体会。有的说:“我从‘随意毁坏’看出人类太可恶了。自然资源可合理利用,毁坏就不对了,现在随意毁坏就更不对了。”有的补充说:“从网上看到,如今七夕节流行送萤火虫。但大量捕捉会造成当地昆虫灭绝,把它迁移到别处,也可能会造成生物链的变化,它们因不适应环境也会死亡。”教师点拨:“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会到当今人们为了一己之私,无视自然规律,随意毁坏终尝恶果。请你把体会融入句子中读出来吧!”从上述的教学环节看出,学生通过联系七夕大量捕捉萤火虫的事例,对“随意毁坏”一词旁征博引,深入理解,并通过品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在理解、内化、表达中提高了学生的感悟水平。抓准关键词,小组代表各抒己见,联系实际深入体会,就能领悟研学问题中“地球的易碎”的内涵了。

(三)适时小练笔,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要经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透过文章的说明方法,严谨、生动的用词,体会到作者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决心。这是理解与感悟的过程。要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内化,还应学会如何运用。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环节:“地球受尽苦难,请同学们在文章第四段后面续写一段,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写出地球容易破碎,唤起人类的良知。”此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把习得的说明方法、严谨的用词运用到练笔中,还可以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身边的事例来说明,进一步落实“联系实际,深入体会”的要求,不但体会到作者是如何写出地球的“易碎”,还自己表达了地球的“易碎”。

研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其实还有很多,本文则主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通过三个策略切实提高了学生概括、感悟、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