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临床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临床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讨论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在治疗低位肛瘘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低位肛瘘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取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瘘管切开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相同,但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出血、创面感染、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低位肛瘘;临床疗效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段与会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1]。目前瘘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治疗低位肛瘘的常用手术方式,其临床疗效确切,但是存在手术创口较大,创口愈合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多等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对120例低位肛瘘患者,采用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确诊为低位肛瘘的患者120例,诊断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肛瘘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2±6.91)岁,病程2月~10年,平均(32±4.48)月。低位单纯性肛瘘85例,低位复杂性肛瘘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肛瘘的分型上无统计学差异,且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

1.2方法 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在肛瘘外口处行梭形切口,至皮下组织,钳夹外口组织并提起,剥离纤维组织瘘管至距内口0.5cm处,结扎并切断瘘管组织,用电刀气化残余瘘管组织,应用3.0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创口;肛瘘切开术是指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的切口逐渐愈合。

1.3 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以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出血、创口感染、失禁以及术后焦虑、抑郁等方面综合评价疗效。

1.3.1 创口愈合时间判断 的创口完全愈合,指检创面平整,肛内壁光

滑,且排便时无痛感及出血现象。

1.3.2 术后创口出血 未出血为0分,便纸染血2分,滴血4分,喷射状出血6分。

1.3.3 创口感染 未感染0分,创面红肿2分,创面化脓4分。

1.3.4 失禁 失禁评价参照Williams标准:A级:固体、液体、气体控制良好;B级:固体、液体控制良好,气体失禁;C级:偶尔少量污染衣裤,固体控制良好,偶尔液体失禁;D级:污染衣裤,经常液体失禁;E级:经常固体、液体失禁。A、B级为功能良好。C级、D级、E级均有失禁,级别以患者失禁严重程度不同而划分。

1.3.5 焦虑、抑郁评分 所有患者均采用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以SAS标准分≥50分,SDS标准分≥53分作为判断焦虑抑郁症状的标准,分值越高,症状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方差齐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近似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总体疗效评价: 两组痊愈率相同,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出血及感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失禁发生率比较:观察组C+D+E级患者总数为3例,对照组 C+D+E级患者总数为12例,观察组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肛瘘是肛管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期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1.7%~3.6%,多发于青壮年男性[3]。目前,治疗低位肛瘘的常用的方法为瘘管切开术,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引流顺畅,但是存在手术创面大、创口愈合时间长等不足。而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较传统瘘管切开术具有以下优势:①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加强了对创口的修复,有效避免了污染物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引发感染,从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4]。②术后能够较好地保护功能[5],从而有效避免了畸形、松弛,甚至失禁。③术后的并发症少。本研究表明,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另外,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证实经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可明显减轻了术后患者的心理负担。

总之,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在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中,疗效确切,创口愈合时间短且出血量少,且能够较好地保护功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心理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汉涛,傅传刚 肛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6(27):488-490.

[2]姜乾金. 医学心理[M].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110.

[3]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2.

[4]张吉福. 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2):17-18.

[5]尹铁生. 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7(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