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德”相融 顺心而导 缘德而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德”相融 顺心而导 缘德而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阵地。小学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辅导,挖掘“心”“德”相容的教学资源,借助顺心而导的教学方法,遵循缘德而立的发展原则,不但有利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人品健全发展。

【关键词】品德教学;心理辅导;融合

品德教材内容广泛,其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做一个自尊的人、做情绪的主人、扬起自信的风帆、做意志坚强的人、挫折孕育成功等,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比的,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德相容

心理辅导和品德教学之间其实有许多共性,相对于其他知识性技能型明显侧重于教会学生做学问的学科,心理和品德学科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两门学科之间内容上互相交叉,也有许多互相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内容互通

心理课和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上是互相交叉的。如果细细挖掘,在品德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年级的《你真棒》三年级的《天正我才必有用》都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四上年级《失败怕什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面对失败,学习转败为胜的方法;五年级《与你同行》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关于助人自助和宽容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引导,四年级《诚实是金》引导学生体验诚实的可贵,不撒谎、勇于承担责任。等等这些品德引导的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的内心心灵,是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

2.形式互鉴

品德课和心理课都是活动性的课程,实施形式、手段、技巧都可以互相借鉴。

(1)由内而外。两门课都倡导不能依靠灌输和说教,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已有成见,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获得认同的心理状态下,自主参与和真情流露,交流心声,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握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审视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自我存在价值,并学会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而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1)同情分享。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倾听,共同分享曾经遭遇的挫折,和学生共同讨论面对挫折的方法,最后解开心结,笑对挫折。整个辅导活动过程,祝老师和学生同情共感,给学生创设极为平等的教学心理环境。这也正是品德课所需要的氛围。今天谢老师和学生们互动对话,在引导学生娓娓讲述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发展的对比中,共同感受变化。两堂课都为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成长,知我发展提供符合学生本性的学习方式。

二、顺心而导

1.以尊重为基点,打开心扉

心理和品德课都是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关怀,特别是对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关怀,都强调主体在场。

敞开心门倾诉,是心理辅导的前提。深入挫折背后去触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为之后战胜挫折的努力做好铺垫,同时愿意倾诉共同分享也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直面挫折时需要勇气的,五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渐强,为激发诉说的欲望,祝老师以情动请,对学生遭遇挫折时的失望、沮丧表示理解,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坦言自己面对挫折的情感体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立足现实生活,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例如《失败怕什么》一课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曾经遇到的挫折,并进行倾诉和分享,直面挫折,最后用辅导方法解决自己的困惑,调节心情,笑对挫折,这些都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考试考砸的视频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如果统计一下,可能是每个学生都曾遇到的挫折。

2.以体验为途径,润泽心灵

无论是心理课还是品德课,都要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秋得心灵的敞亮和澄明,不断强化自我成长的自信。

《失败怕什么》中老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根据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聚焦故事《买伞和买盐》,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成功史,中国达人秀刘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思考读悟,让孩子们在敬佩、同情等多重情感体验中,感悟人人都要经历挫折,挫折并不可怕,从而对挫折有全新的认识和深层感悟。提炼出战胜挫折的种种方法:变换角度、坚持不懈、积累经验、求助别人、分析原因……

3.以发展为主旨,开阔心胸

每一堂课总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激发潜能,提高面对未知生活和事件的应对能力。我们现在不提倡对学生以有经验的简单罗列呈现,就像心理辅导中倾诉是第一步,倾诉有一定的宣泄作用,能减清心理负担,但不能止步于此,还要通过提炼其他的面对方式,进一步加深认识,最终运用这些方式,来尝试战胜挫折,并对以后再次遇到挫折有勇敢面对的信心和底气。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三、缘德而立

心理科和品德课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心理辅导的简单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它产生的结果是如何自我调节,提升自我价值我通俗的理解为自己对自己的改造。而品德则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性对个体的改造,即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来规范社会交往过程,具有社会性。当然,心性良好的人表现出的外在社会交往也应该是良好的。有研究者提出“心品是德品的前提”的观点。

在《中小学德育》一书中,看到名为《花婆婆》的绘本故事,祖孙俩有这样一段对话:“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很好”爷爷笑着说,“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花婆婆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很显然,做前两件事(去旅行、住海边)是为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为别人,为大家,为世界。西方人正视自我的存在,不避讳个人的需求,但同时也追求道德实现。于是我就想到,每一个人还是需要依靠德性在社会中立足。

在《失保怕什么》中,老师引导学生对小阳破坏公物的行为和婷婷把自己关进房间不理睬妈妈关心的行为,也进行辨析,他们做的对不对,为什么?这就属于道德思辨的范畴,人性化并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同感并非无条件认同。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允许发泄释放,但必须是在合理范围,不能影响他人,倡导积极地情绪宣泄。因此德性也约束着心性的。

总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理课和品德课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必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人品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创设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2]王静.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三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3]雷晓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1(04)

[4]胡婷婷.自主的学生,自主的品德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2010(08)

[5]刘立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评价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06)

[6]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7]吴绪菊.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构想[J].成功(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