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描述性的统计,以及二分类的Logistic分析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7.5%,其中28例为低危,占80.0%;6例为中危,占17.1%;1例为重危,占2.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脾脏大、肝硬化、合并有丙型病毒肝炎、乙肝病毒的DNA水平等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概率高,且与多因素有关系。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小板减少症;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155-03

doi:10.14033/ki.cfmr.2015.34.072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HBV所引起的多器官受到损害的疾病,近年来通过母婴阻断的方式使其发病率得到一定的控制,该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的炎性病变。该病在世界各国均广泛流行,且以青壮年和儿童为主要的发病群体,乙型病毒性肝炎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1]。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之一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能够引起患者一系列出血性的疾病,给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长期以来认为血小板减少主要由于脾功能的亢进,并与其他的一些因素有关[2]。为了进一步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具体危险因素,降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给临床提供参考,选取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19~64岁,平均(40.0±2.5)岁。

1.2 方法

进行调查前仔细查看患者的诊疗资料,之后采取封闭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表为自行设计,调查员均为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有专业的询问方式和询问态度,充分了解调查内容以及调查项目。在调查过程中所有人员均采用统一的说明语,文化程度高的被调查者可以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3]。若被调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需由调查者进行提问和解释说明,并将被调查者真实的回答进行如实认真的填写,以保证问卷的准确和完整,对于有差错和疏漏的问卷应当天进行修正和补充。

问卷的调查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所有被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是不是长期的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2)肝功能的损害程度;(3)是否有脾脏大和肝硬化的情况;(4)是否感染丙型肝炎;(5)是否存在乙型病毒肝炎的家族史,以及乙肝病毒DNA水平。除此之外,还包括患者在乙肝疾病知识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调查问卷填写完成后参照血液病的诊断以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以此来最终判定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对于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按照其发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低危、中危以及重危三个级别,血小板数量在(50~100)×109/L时为低危;血小板数量在(30~50)×109/L为中危;血小板数量低于30×109/L或者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为重危。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P

2 结果

2.1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比较

20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为17.5%;其中,28例为低危,占80.0%;6例为中危,占17.1%;1例为重危,占2.9%。血小板影响因素比较,见表1。

2.2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情况分析

单因素回归分析的因变量为患者可否有血小板减少症出现,有为1,无为0,自变量为患者的临床资料。提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脾脏大、肝硬化、合并有丙型病毒肝炎、乙肝病毒的DNA水平、谷草转氨酶等水平为本次研究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详见表2。

2.3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因变量为患者可否有血小板减少症出现,有为1,无为0,自变量为表1的9因素,α出为0.10,入为0.05。提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脾脏大、肝硬化、合并有丙型病毒肝炎、乙肝病毒的DNA水平为本次研究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详见表3。

3 讨论

作为传染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播途径复杂、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等特征,近年来通过母婴阻断的方式使其发病率得到一定的控制。该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且在现阶段未得到完全的阐明,患者一旦出血严重将危及生命安全。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原因为感染,而其中的主要感染因素为乙肝病毒的感染[4-5]。在本组200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35例,22例为Ⅰ度减少,表明该症有着较高的发生率。经过研究与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由外周机制和中心机制两种可能的发病机制,因此患者应对血小板的计数变化加强关注,确保能够及时的采取治疗以及干预措施。

在本次研究和分析中,提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脾脏大、肝硬化、合并有丙型病毒肝炎、乙肝病毒的DNA水平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原因为: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患者体内病毒复制较为活跃,对患者正常的肝细胞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这里肝功能损害并不能说明就是复制活跃,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时肝功能损害而复制并不活跃.脾脏过大会使血小板受到阻留和被吞噬,更明显的破坏血小板[6]。肝硬化会抑制患者骨髓内巨核细胞的系统,产生不良的骨髓增生,进而使血小板的生成素部分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生产的血小板不断减少[7]。丙型肝炎性病毒会使巨核细胞和骨髓受到抑制,减少血小板的生成,也会使血小板抗体产生,经免疫介质破坏血小板,最终导致血小板的减少;该病毒的感染越重,患者肝损伤、肝硬化的可能也就越大,肝脏清毒能力下降,患者体内毒素使得血小板不断凝集,使血小板被激活并受到损伤,降低其数量[8-9]。乙肝病毒的DNA的水平越高,病毒在体内复制越活跃,进而通过外周和中心机制明显减少血小板。

本次研究表明,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为17.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脾脏大、肝硬化、合并有丙型病毒肝炎、乙肝病毒的DNA水平等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且发病率较高,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文娟,朱凤群.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78-80.

[2]叶婷,李明亮,何鹏.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1-52.

[3]王凤云,唐旭东,张引强.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因素调查与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5):404-407.

[4]臧国庆,汤正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指南解读[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78-879.

[5]米红,阮跃龙,张丽新,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5):519-520.

[6]苏毅,李传腾,刘玉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500-2502.

[7]张复华,杨国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47例患者骨髓象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0,7(14):833-835.

[8]杨海燕,陈黎红.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05-2106.

[9]谭崇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5-497.

(收稿日期:2015-08-06) (编辑: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