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的实证分析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校地共建图书馆兼具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职能,可以同时服务于高校读者和社会读者。论文对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的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共建图书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最后,从管理体制、资金保障机制、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 校地共建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分类号 G258.6

Abstract Co-constructed library by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which has the double functions can serve the readers of university and society. Examples of co-constructed libraries are analyzed by this paper. It also sums up the co-constructed library’s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co-constructed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funding mechanisms, resource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etc.

Keywords Co-constructed library by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University library. Public library.

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经过共同协商、因地制宜、共同投资、合作共建图书馆。这种模式我们称为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在校地共建模式下,高校与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来约束共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1]。共建后的图书馆同时可以为高校师生和城市居民提供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社会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发挥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双重服务职能。

1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但长期以来它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全校师生服务,对社会不开放,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只有40%,部分文献资源闲置,社会服务职能严重缺失。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重新定位、拓展新的发展渠道,使丰富的资源被广泛利用,成为高校图书馆寻求生机的必由之路,于是与地方共建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图书馆获得无限活力的机会。

对公共馆来说,由于是非盈利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长期以来,受地区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政府投入较多,发展较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有些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经费没有保障的地步,资源建设滞后,社会服务功能不强,社会读者大量流失,已处于名存实亡的边缘。

地方和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后,可以实现文献信息、人才、设施、读者等资源上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服务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我们可以凭借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同时也会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从多家图书馆建设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共建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在很多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互补性和优越性。

2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的实证分析

响应《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武汉宣言》的号召[2],图书馆联盟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图书馆,共建后的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网络调查,我们对下面10家共建图书馆进行了实证分析。

(1)最早可查的校地共建图书馆实例是1997年建设的严济慈图书馆。该图书馆由金华市政府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合建而成。由于种种原因,2010年1月5日,严济慈图书馆与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分离,同时恢复金华市图书馆(严济慈图书馆)建制,重新确立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

(2)2001年,聊城大学和聊城市政府合资共建的聊城大学图书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新馆担当起为学校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同时图书馆还不断拓展服务,加强信息共建共享,与本地区的多个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共建共享协议,凭借丰富的馆藏优势和优质、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已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并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003 年宁波市高教园区图书馆正式开放。它兼有高校馆和公共馆的两种属性,为园区内各高校师生和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新尝试。

(4)2005年安徽池州市政府与池州师专共同出资建设图书馆,2009年池州学院搬至新区后另建新馆,原有的共建馆现为池州市图书馆。但目前池州学院图书馆仍向社会读者办证开放。

(5)2005年,按照协商共建协议,将原来的大庆市图书馆并入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进行共建。共建后图书馆服务于石油学院的教学科研、广大师生和大庆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据它的双重服务职能,图书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形成了多文种、多载体的综合收藏体系。共建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通过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6)按照“体制创新、资源共享”的思路,2005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德阳市政府共同出资2700万元建造面积为18 200平方米的图书馆,把德阳市图书馆的100 000册图书和10余名技术管理人员全部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各种资源统一管理、共建共享,为德阳的广大市民、本院的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7)2006年,驻马店政府和黄淮学院共同出资,共建了黄淮学院图书馆暨驻马店市图书馆。建成后的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2013年4月,由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共建的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图书馆正式开放。它是河南科技大学和市政府共建项目,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共建后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服务功能齐全。馆舍布局包含盲人阅览室、善本文献藏阅书库、样本图书藏阅书库、多媒体中心、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少儿活动庭院等多种现代化图书馆设施。新区图书馆整合了洛阳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实现共同管理、资源共建共享,节省了大笔的建设资金。新区图书馆向洛阳市民免费开放,可同时容纳大约1万人。这一共建模式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成为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典范。

(9)2010 年初, 宁波市政府与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投资共建图书馆,建成后的图书馆集高校馆和公共馆两种属性于一身,同时服务于高校读者和社会读者,学术性和文化性并举。图书馆按照“一体两馆”的思路,突破传统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使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同时,借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优势,逐步将新图书馆打造成为北仑的文化高地,从而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10)2010年,商洛市政府与商洛学院通过协商,制定了共建图书馆协议,以商洛学院图书馆为基础,对商洛学院图书馆和商洛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化整合后的图书馆服务于学校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使馆藏资源发挥出1+1>2的使用效果[3]。

3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经验总结和存在问题分析

从以上共建案例可以看出,由于公共馆和高校馆的馆藏各具特色,高校馆和地方公共馆联合共建使馆藏资源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共同使用的校地共建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需要,越来越得到图书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和认可。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不但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节省很多人力,同时增加了校内师生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社会公众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共建馆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这种合作与共享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实,对于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和各市地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校地共建图书馆起步较晚,各种现实情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早共建的典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已与严济慈图书馆分开。池州学院图书馆、聊城学院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着共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同的课题。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和网络调查法,对上面提到的10个校地共建图书馆进行调查分析,现对其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3.1 共建投入方面:后续投入力度需要加大

2010年7月笔者专程到聊城大学图书馆考查,聊城大学图书馆由政府出资和聊城大学共建。因为共建前,聊城市没有公共图书馆,所以共建后聊城大学图书馆同时具有市公共图书馆和聊城学院图书馆两种头衔。建成后,由于人员缺乏,文献资源建设投入不足,在为广大社会读者服务几年后,因人员紧张、资源建设滞后,目前只对少数社会读者开放。当时在共建时,图书馆专门设有供聊城市图书馆办公、服务用的区域,但在服务区域内并没有开展实际业务内容。从以上共建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发展,重要的是共建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网络服务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和人力资源等持续投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共建前就应该通过签订协议等法律程序,保证共建后高校和地方政府双方的持续投入。

3.2 服务方面:社会服务功能不强

驻马店市图书馆暨黄淮学院图书馆,兼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为一体,一馆多用,是驻马店市重点建设的文化工程。但通过网络调查得知:该馆由于建在黄淮学院内,由学院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主要还是服务黄淮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图书馆工作人员认为“图书馆里面的图书多是科研类的,不适合市民或少儿阅读”,不愿意向社会开放,提高外借证的办理门槛。到目前为止,也只对少数市民办理了外借证,此举引来社会读者极度不满,网络上遭到了大家的投诉。

还有些高校馆和公共馆,各自的资源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到了一个共建馆内,但是在虚拟空间里仍旧相互独立,并没有整合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不能提供“一站式”馆藏链接与书目检索服务。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读者对共建馆资源的真正了解。在公共馆读者服务区内只能查看、检索原公共馆的资源;在高校馆读者服务区内只能检索到原高校馆的资源,并没有达到共建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目的。以德阳市图书馆为例,由于市图书馆网络资源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资源并未共享,图书馆遭读者投诉说,虽然电子阅览室对外免费开放,但市民只可以登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所谓的内网),不可以登录其他的网站,其他的网站只对本校师生开放,学习网站和论文检索网站都不对市民开放。同时,有的共建馆虽然资源整合到了一个中央数据库,但是对于二者的目标用户却完全不平等,公共馆资源只是作为补充被整合到原高校馆的馆藏文献内,在读者服务上对于社会读者却提高门槛。比如聊城大学图书馆规定“必须持卡入馆”等限制,导致社会读者因缺乏“校园卡”而被排斥在共建馆外。这两种情况的存在都需要共建馆改进技术设施,提高联机能力,本着为全体读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宗旨,使共建馆的“双重职能”真正得以发挥,从而真正达到共建的目的。

3.3 管理体制方面:共建馆管理体制不成熟

在我国,由于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晚,共建图书馆虽然是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共同使用、资源共享,然而在管理组织机构上仍以高校为主导,其运作也以高校为主,这种“高校模式”限制了地方公共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比如聊城大学图书馆,作为共建馆,聊城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不是由双方决策层共同制定协议来管理,管理层人员也不是从双方人员中选出,而是完全从聊城大学党委、行政等单方领导中选出,共建馆的服务宗旨和运作模式也完全按照高校馆的条款,公共馆无论在管理决策上还是在运作上都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地位和职能。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的屈从,公共图书馆的不作为。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馆藏和新购置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高校读者,广大社会读者享受不到共建后的各项先进服务,有些共建馆,市政府在新馆建成后除了有一些资金的投入,缺乏一定的协调、监督与管理,管理上仍旧沿袭固有的“高校模式”,其服务社会读者的职能必定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非常弱。通过网上调查我们发现共建馆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从“国家、地方政府到高校”的协调管理机制,导致有些共建馆名存实亡。

4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模式的对策思考

4.1 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合作机制

管理是发展的基础,校地共建图书馆为了实现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必须成立科学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我们要建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大学图书馆馆长、各级馆员代表,市图书馆的领导、馆员代表,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共同组成[4]。通过集思广益,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需求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服务读者。同时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共建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可行性计划和策略,促进共建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高校馆和公共馆隶属的管理系统不同,他们之间虽有合作但相对封闭,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因此,校地共建图书馆在发展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只是资金、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受人文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问题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健全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合作机制,这套机制应该包括财政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通过财政机制规定地方政府和高校双方的资金投入比例和方式,确保财政投入的及时到位及后续使用资金的持续投入。共建后的服务人员通过人才管理机制面向高校、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同时,共建馆由于服务的读者群体不同,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我们可以实行“一个图书馆两块牌子,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一套班子两种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面对高校和社会不同的读者服务群体,做到总体协调,业务兼顾[5]。同时共建后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职能还应由高校来完成,地方政府承担职能监督和效益评估的任务,他们相互合作保证共建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4.2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共建馆要想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基础和保证。目前国内共建馆的资金来源渠道不一。有的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比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完全是市政府承担财政开支。这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实现,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完全由政府来承担经费,显然不现实。而像聊城大学图书馆采取的是“产业运作”模式,即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运用基金贷款,通过产业运作的方式筹集资金。但是由于聊城大学图书馆“高校化”模式的存在,以产业化运作促进共建馆的生态良性运作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其核心任务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以及公益性的休闲娱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共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具体资金运作上,高校和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式不同,高校一般是资金投入,而政府可以通过划拨土地、为新馆购置硬件和馆藏资源、对高校馆现有的条件和设施等进行改造,通过这些方式完成资金的投入。例如,最早的校地共建图书馆严济慈图书馆制定了《严济慈图书馆管理体制和实施意见》,规定了运作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方式、使用去向等问题,保证投入资金的来源和合理分配使用。洛阳市共建时也通过合同规定洛阳市人民政府承担投资总额的1/3,河南科技大学承担投资总额的2/3。以上是资金投入方面做得较好的共建馆。同时我们也发现池州学院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都是共建时资金投入充足到位,发展过程中后续资金投入出现断层,共建图书馆发展出现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资金保障机制。高校和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规定投资方式、投资比例,是一次性投入还是逐步到位,每年的经费投入是否持续,投入资金如何科学使用等问题。通过上述规定保证经费的及时到位,投入资金被科学有效地使用[6]。

4.3 加强资源及服务平台建设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既包括高校师生也包括社会读者。在信息需求方面,共建馆读者信息需求种类更丰富,呈“多元化”倾向。因此校地共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兼顾高校读者和社会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做到既有学术性和专业性,又有休闲性、娱乐性和科普性,要做到“广度与深度结合,重点与全面结合”[7]。因此在图书的采编过程中数量和种类要作相应调整,适当地增加图书复本量及休闲、娱乐、科普性图书的采购。同时,加强电子资源和符合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建设。在这方面,洛阳新区图书馆就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共建馆学习。他们在不断加大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创建了具有河南科技大学学科特色的专业数据库,还结合洛阳市经济发展特色,自建具有洛阳特色的轴承数据库、牡丹文化数据库、洛阳历史文化数据库以及洛阳旅游特色数据库,在扩大外界对洛阳经济、文化、历史了解的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同时还构建了残疾人特色资源和少儿阅读资源数据库,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8]。

4.4 面对社会读者群,开展灵活多样的针对

校地共建图书馆同时担负着为高校和社会读者服务的职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地共建后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功能明显增强。在做好服务高校师生读者的同时,主要问题是面对社会读者,社会服务功能不强。因此我们要面对社会读者群,开展灵活多样的针对。

4.4.1 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校地共建图书馆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图书馆可以选择企业作为服务客户,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举办专题讲座,讲解图书馆资源利用知识,进行信息推送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员工的信息需求提供文献保障功能。另外图书馆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和企业文化相关的展览,树立企业员工的集体认同意识,从而帮助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4.4.2 构建多种平台,服务社会读者

校地共建图书馆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读者,图书馆可以发起成立读者俱乐部,为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俱乐部可以定期面向读者举办新书推荐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这样可以为图书馆凝聚固定的读者人群,又为广大社会读者爱上图书馆打开一扇窗口。针对企业员工存在的一些心理、家庭等问题,图书馆可以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和心理辅导。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4.4.3 主动深入社区,着眼于社区服务

在倡导全民学习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该主动担当重任,深入社区开展服务。通过在社区分派服务人员,在社区统一组织办理借书证。社区居民在图书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指导下,可以获取信息服务、查阅资料、借阅书籍等。校地共建后我们还可以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业余培训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5 结语

校地共建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合作共建模式,因为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宣传,提高馆员对校地共建共享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树立和推行合作观念、双赢观念。本着读者权利公平、服务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地为市民和师生提供热情服务,最终实现“1+1>2”的整体优化目标,以求双赢共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雪燕.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实践及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95):26-27.

[ 2 ] 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5.

[ 3 ] 刘勇敏.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现状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90):104-105.

[ 4 ] 叶明青.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1(9):32-33.

[ 5 ] 付莉莉,孙海双.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管理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5):85-86.

[ 6 ] 李强.对地方高校与城市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10):67-68.

[ 7 ] 章靖平.地方和高校共建图书馆的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10(12):90-91.

[ 8 ] 赵孝芬.校地共建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

王晓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河南漯河,462002。

(收稿日期:2014-12-02 编校:邹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