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专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专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专有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对学生影响很大。

一、中专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中专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而且没有升到高中,文化基础很薄弱,行为习惯比较懒散。在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大都不习惯。想父母,想家,甚至舍友之间闹矛盾,这时班主任就要用炽热的情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态度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主动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觉得在学校和在家一样,把班主任老师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对闹矛盾的同学不是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方式,而是尽量调节,充当他们之间的桥梁,化解矛盾,同时用博大的爱心、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生活,从而使双方达成谅解。

1.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学生心情和心智的主要方面。在学生刚入校时,我给学生以充分的民,并经常向他们灌输“你们已经是中专生了,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了”。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谈心。有个学生厌学,情绪不好,想不开。我通过交谈,谈心,把自己经历,以及社会一些真人真事告诉他,分析情况。他也把自己情况说出来。这样他心通了,开阔了。后来他变好了,变得上进,积极。

2.帮助学生

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及他们的心理情况。有一次,一个学生脚痛要穿拖鞋,我当时答应他,而且带了云南白药帮他擦。后来脚好了。他做事更认真,更吃苦。所以帮助学生,他会感激你。

二、中专的学风建设

从改革开放之初直至20 世纪末,我国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一直沿袭着“刚性管理”模式。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很少关注人的精神领域。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保姆式”、“警察式”、“法官式”的刚性管理方式,会使学生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压抑,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而自暴自弃。而柔性管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学生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关怀,激发其自觉行为和积极态度。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且众说纷纭。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要么感情脆弱,很娇气,要么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由于家长娇惯溺爱),班主任要严加管教,决不能有丝毫懈怠。这就使得一些班主任侧重于原则性管理或指导,而将许多具体工作放权于学生,即重于宏观控制;而另一些则重于日常管理,事事紧跟,即重于微观管理。笔者认为,两者都有其利,也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极端性。前者,虽然班主任能从繁忙的事务中得以暂时解脱,也能使学生得到一定锻炼,但学生毕竟年幼,实践经验有限,在很多活动中,班主任如只提出大致意见,缺乏具体做法和细节的指导,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削弱,参加活动的兴趣就会减退。后者,由于班主任管得多、统得死,尽管会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久远,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发挥潜能,障碍了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有时学生因“不自由”产生厌倦感,从而降低了积极性。

三、尊重管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活动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通过借书,名人名言让学生阅读感化他们。我们给学生希望,展开讨论,分析。

一般来讲第一学年新生入学在生活自理、学习节奏、与人相处等方面均很不适应,宜开展诸如宿舍文化拉力赛、学习经验座谈会等活动。

第二学年学生已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宜开展学习类的竞赛、体育竞赛,通过竞赛的组织提供足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宜开展择业经验介绍,演讲朗诵比赛,气质大家谈等活动。只要班主任精心策划,认真指导,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班级活动都应该是他们共同相处这串生活项链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四、结语

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系统而具体的复杂的工程。班主任老师必须培养他们有良好习惯,例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尊重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参考文献

[1]张雄鹰 班主任担当的多种角色.大家谈,2010,(9)。

[2]马晓春 等 学生问题行为的归因及对策.中小学管理,2000,(4)。

[3]刘赞华 王礼庆 每日的进步看得到――中学生成长日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