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心读书 走进文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心读书 走进文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一篇课文,唯有让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通过潜心读书走进文本,与课文及其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所感悟和理解,才能学会读写,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本来就是不容质疑的观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出一番努力。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读书是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它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储存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同时能激活思维,引发联想,陶冶情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事就是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形式多样的读书。而读书又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诵读,各尽其情,各得其妙。齐读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朗读方式,它能调节课堂气氛,渲染情感。但过多的齐读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齐读中教师往往以一个“指挥者”的身份出现,要求全班整齐划一地读,有碍学生个性的张扬。有的学生甚至滥竽充数,未能真正走进文本。读书,也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为了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急于要求回答诸如“要用什么语气来读”之类的问题,或者在试读的过程中过多的干预,指令性地要求学生读得快一些、慢一些,脸带笑容读……不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己找到感觉,而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去读。结果,学生只能是装腔作势,无法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我们不妨像演艺界的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身临语境,去体验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愫,这样才能是真正的感情朗读。为此,我们要把读书的过程视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二、要以文本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

影响学生潜心文本的其中一个原因,即偏重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教学则失之于粗疏,学生读书往往浅尝辄止,出现阅读中的“高原现象”。我们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也需要咬文嚼字,特别是对课文中那些典型的语言现象,要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如《槐乡五月》中叠词的运用,如山山岗岗,坑坑洼洼,这属于AABB式,白胖胖,香喷喷,属于ABB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美。我们可以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语段和词句作赏析,揣摩,师生之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体会用词的准确。严密的逻辑顺序,幽默风趣,还原语言的形象,体验表达的技巧,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以语言的美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这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的根本策略。

三、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了师生与课文及其作者心灵和情感的碰撞,这个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进入文本的重要契机。

对话的质量如何,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能否创设对话的情境,巧妙地把握话题,同时也取决于学生能否通过潜心读书,从文中的字里行间获得感知和体验。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为了提炼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升作品的人文精神,过早、过急地指向文章的中心思想,匆匆把原本具体形象的课文变成抽象的概念的“标签式”解读,满足于得到诸如“机智勇敢”、“无私奉献”之类的评价语。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魅力,同时影响学生对课文的认真研读,他们无需多加用心也能得到这些“结论”,如果我们能对学生已经获得的初步体验加以深化,经常以“你是从哪些具体的描述中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等等,给学生以点拨,让他们在深入文本、寻求答案中增加语文课中的思维含量。这样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四、让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潜心读书

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多种媒体加入其中,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然而,有一点必须引起关注:即语文课堂上方法、手段的运用,都必须符合学科的特征,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

我认为,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方式,应该加以有机地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拼盘”,都要放在教学的整体背景中去考察,而且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对话教学”,就应该利用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熟读课文,认真思考,做记号,加批注,进行读悟。当他们有所悟,有所储备的情况下,才和同学对话交流;再如课堂表演,这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表演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充分读书。吸收内化课文的语言,然后用自己认真适当语言动作表演,表演后,又可引导学生对照文本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直觉效果,走进课文艺术的殿堂,进而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再创造活动,用课文的原材料进行变换、重组,剪接,转换、延伸等,“运思及物”,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促进学生潜心读书,真正走进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小学)

责编 /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