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唐卡艺术的价值及其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唐卡艺术的价值及其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唐卡的宗教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其高雅脱俗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唐卡艺术的源起和传入藏区后的不同流派、文化内涵、品牌地位、抢救的必要性和意义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唤起人们对唐卡艺术的抢救、保护意识。

[关键词]唐卡艺术;藏族文化;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49-04

一、唐卡艺术的源流

唐卡一词系藏语,《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从藏文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平面的画,一般专指有佛教内容的相当规范的画像。唐卡艺术的绘画史可追溯到吐番王朝早期。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在陶器上就有用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和三角图案等,简单的纹饰中就隐约透露出唐卡的造型。建于公元前100多年、距今2000年历史的藏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岗”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等建筑规模空前的宫殿。当时有许多绘画艺人参加了这些宫殿的壁画绘制工作,大大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绘画技艺也有了很大突破。于是,作画相对随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新的绘画形式――唐卡画就应运而生了。唐卡艺术的研究是藏学研究和艺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藏传佛教壁画是藏文化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造型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风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特征,并且能体现出深刻和复杂的文化交流印记。壁画与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除了绘画载体不同,造像、色彩、审美原理、题材等方面统属藏族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传世佳作、艺术精品都是以壁画的形式留存下来。据《五明概要》等典籍记载,就佛教而言,最早的佛像(身之所依)为《水生释迦》,最早的佛经(语之所依)为《佛说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最早的佛塔(意之所依)为聚莲塔(善逝塔的别名)。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尚未涅(圆寂)之前,古印度摩竭陀国影坚王和印度南部胜云城国仙道王二君虽曾谋面,但因彼此常有书信和礼品往来,逐渐成为莫逆之交。

一天,仙道王派遣使者为影坚王送来一副镶嵌有无数珍宝的铠甲,后者无以回赠,踌躇多日,终未觅得如意礼品,佛祖见其愁眉不展,问明事由,建议他为仙道王送去一幅佛像及部分经卷,以感化其皈依佛门。

影坚王听从佛言,命人绘制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但佛之仪态如日月之光,无比耀眼,画师观之,忘乎所以而手不能绘。后请佛祖移驾河边,画师看着水中倒影,方才绘成。这幅佛像被后人称之为“水生释迦”,也是自佛教产生以来人们绘制的第一幅佛像,所以被推崇为“唐卡之母”。

后来,佛祖为教化斯里兰卡公主穆豆赤香皈依佛门,运用无边法力,使布面上自然显现出闪光的佛像,佛命画师按图描绘,取名为“光生释迦”,赠予公主。

随着“水生释迦”和“光生释迦”的相继问世,人们为了便于供奉,纷纷描绘佛像,使唐卡的绘制技艺在古印度迅速兴起,最具影响的有“卫索”(中央画派)和“诺索”(西部画派)两大画派。早在2000多年前,藏族的绘画就已形成规模。据五世达赖所著的《大昭寺目录》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得到神的启示,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是藏族历史上第一幅唐卡。随着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的进藏,唐卡的绘制技艺分别经由大唐和尼泊尔传入吐蕃,与吐蕃传统的绘画艺术相融合,而深受王公贵族与佛教僧侣所青睐,在吐蕃宫殿和寺庙中迅速占据了有利地位。

1000年来,藏族历史上受典型的“汉式藏画”与“印式藏画”的影响,先后产生的主要画派有协岗派、曼唐派、钦泽派和噶玛尕尔派四大派系。

(一)协岗派

协岗派由13世纪中叶生于山南雅朵地区的协岗巴首创。协岗巴系藏区第一大画家,他以本土(苯教)技法为主,以主佛庞大而随从相互交叠而著称于世(颜料以丹黄色为主,主佛脸盘较大而少背景)。

(二)曼唐派

由15世纪中叶生于山南曼唐地区的曼喇东主嘉措所创,他拜著名画师朵巴扎西嘉吾为师,与钦泽钦姆并称为扎西嘉吾大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两个弟子。其著作《佛像标准如意宝》流芳百世,传承至今,仍然为唐卡绘制的依据范本。曼喇东主嘉措的传承弟子藏巴曲央嘉措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度创立新曼唐派,使这一画派更加发扬光大。曼唐巴在批判地接受协岗派绘画风格的基础上,以山水花草流云等背景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态气息。主佛与随从之布局合理,密宗护法神等畏怖而金刚类尤显凶恶心,总体画工精细而著称于世。曼喇东主嘉措的代表作有《持金刚与八十罗汉》、《宗喀巴师徒三人》、《佛补祖十大功德》等,后藏扎什伦布寺尚有遗存。

(三)钦泽派

由钦泽钦姆所创,与曼喇东主嘉措为师兄弟,系山南贡噶人。其作品以立体感强而著称于世。

(四)噶玛尕尔派

由公元16世纪生于雅朵地区的南夸扎西所创。该派因长期受到噶兴派弘佛寺(公元14世纪中至公元17世纪中叶盛极一时)的扶持而得名。噶玛尕尔派在色调和形态上,以汉画技艺为主;背景房屋和风俗等,以印度画法为主,作品以形态逼真著称于世。

此外,随着唐卡艺术区域性特点的蓬勃发展,把山南艾巴沟艺人所绘的唐卡通称为“艾派唐卡”;由康巴艺人所绘的唐卡被称为“唐派唐卡”;而拉萨地区艺人所绘的唐卡“卫派唐卡”;青海热贡地区绘画岂人继承曼唐派技法,其唐卡等民间工艺品被十世班禅竟盛赞为“热贡艺术”。青海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曲折,形象地反映了历史概貌。据传,很早以前,隆务寺大活佛一世夏日仓・噶旦尖措梦见文殊阵萨给了他一支画笔,次日,他把画笔送给吾屯下庄的一位僧人,让他到两藏去学绘画。这个僧人后来在学成返乡。他画的画比活态的实物还要动人,花草之图竟能引来无数蝴蝶和蜜蜂光顾。以上这些画派或称谓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唐卡艺术正处在向多样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可以看出藏族唐卡艺术正在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

二、藏族历史上的著名唐卡艺人

唐卡是藏传佛教徒必需的供奉物,一般采用金、银、绿松耳石等名贵矿物质为颜料悉心绘制。唐卡艺人要精通三十三相、八十功德、13种饰品、9种舞姿和18种丧葬饰品的绘制技能。此外,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虔信佛法而矢志不移,常喜供奉和施舍,有菩萨心肠,心胸宽阔,深谙密宗的修习法门。同时,唐卡艺人不能过于年迈,而是要身体健壮,悟性较高,最重要一条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上述度量标准进行绘制,不得随意篡改杜撰。“敬信佛法僧三宝,勤修身语意所依”是所有藏传佛画(雕塑)艺人的共同誓言。

唐卡艺人为了行善积德,不论施主能够供奉多少布施(钱资)都要精心绘制。因为他们深信,严格按照度量标准绘制佛像,此生可体高肩宽,病害不侵,长命百岁;来世可投胎于贤德父母膝下为子女,且聪慧伶利、人见人爱;修佛道上没有任何障碍,万事皆能如愿,最终必将修得无上正果。具体到佛像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其不同的公德所在,比如画好头像,可使唐卡艺人发家致富;眉目生动,可遇事呈祥;喉如海螺,将成就一切;上身如狮,可使五谷丰登。同样佛像手掌、手心、大腿、小腿和脚都有不同的功德成就。相反,唐卡艺人如不按照度量标准,尽心绘制,佛像的脖颈和小腿太长,艺人会从原住址中被驱逐;鼻、耳和手指过短,做任何事情都会功败垂成,障碍不断;、鼻子和肩梁歪斜,会使自己落入敌手,遭人殴打;大腿、胯骨、胸部失真,则遇盗匪滋扰,不久会身亡。耳朵、嘴唇、眉目、鼻子等失真或歪斜,会招千百种孽障的共同危害,取其性命。所绘佛像无故朝天观望或脱离座垫,会使艺人流落他乡,事事不顺;背景之帘子,若伞和莲花垫等过于狭窄,会招致朋友反目,福禄消失殆尽;袈裟呈现破烂状时,会使自己穷困潦倒,孤苦无主。综上所述,在绘佛像时,有能力却不作为,肆意妄为,任意杜撰,丑化佛像,会坠入十八层地狱,受无穷煎熬之苦。正所谓“黑色俸禄似夺命快刀,贪得无厌割断超生之路”。拿了施主的奉禄,却不付出相应的劳动的做法是广大唐卡艺人所不齿的。

在藏区,大大小小的寺庙中祖辈们留下的佛教艺术杰作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切实可信的文字记载,对这些壁画或雕塑作品断出确切的年代和作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藏族的绝大部分佛画艺人不会留任何个人资料。绘制佛像是神圣的,是为了个人和众生积德的行为,无需体现个人的荣誉和价值。这种观念影响了千百年来一直从事佛画艺术的藏族艺人,特别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一些老成持重的艺人仍然不为名利所动,拒不参加任何展销、评奖活动。在他们看来,决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佛像(身之所依)的价值。

元朝第一任国师巴思巴(1235~1280)的大弟子察绒哇索南俄赛不仅画技精湛,而且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突出,其传世著作有《佛像度量知识源泉》;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1507~1554)时期,画师曲央嘉措活佛与桑杰拉旺上师久负盛名;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同时代的常卡华旦洛哲桑布画技高超,著有《佛像度量显续明镜》;五世达赖(1617~1682)时期的丹增诺布、曲央让卓、达隆环贡和第司桑杰嘉措主持绘制《殊胜佛本生传》时的领班,曼唐派画师公保才航,咆帐彭措,嘉木央航布及大泽师达日玛候日(曲华嘉措)等人颇为著名。其中大译师达日玛候日的代表作,以释迦牟尼为主佛的十六尊者和以莲花生大师为主佛的持明及掘藏人师闵珠林巴等现存于山南闵珠寺。

论述唐卡艺术技能的传世著作有曼唐巴的《佛像标准如意宝》、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的《大太阳明镜》和十世噶玛巴曲央多杰(1604~1674)的《太阳之光》,第司桑杰加措的《折琉璃论除疑》、仁青竹确的《妙善要义》、切仓桑热加措的《德勒噶》、旦增格勒尼玛的《明慧喜乐二成就》、常卡洛哲桑布的《佛像度量显续明镜》和居米旁南杰加措的《度量经》等。

1000多年来,除了世代传承、为数众多的藏族僧俗艺人外,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唐卡艺术的创作技能传到我国土族、蒙占族、裕固族和汉族地区,成为多民族资源与技能共享的一种文化艺术。

三、唐卡艺术的文化价值

唐卡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供奉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方面。

(一)供奉价值

如前所述,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人们为了便于供奉和膜拜,自《水生释迦》和《光生佛像》为始,人们纷纷效仿绘制,进行供奉。唐卡通常供奉在寺院和信教群众家的佛龛。供奉前,由唐卡艺人绘制并缝裱竣工之后,有一上师或德道高僧经过开光,方才有效;否则,仅仅出自艺人之手的唐卡,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品进行收藏,而不能作为佛像进行供奉。由上师或德道高僧开过光的佛像,具有真佛现身的特别功效,长期供奉,可保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被超度到极乐世界。特别虔诚的信徒还能看到佛像开口说话,从而征得无上正果。

(二)艺术价值

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唐卡蕴涵的宗教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也没有尺度和标准的可比性,这在所有的绘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外,用于绘制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如石黄、石绿、石青、石朱砂、金、银等及少数物质颜料。颜料内均需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艳丽,经久不衰。

(三)经济价值

除了绘制颜料名贵以外,唐卡的绘制工期也长。据说,绘制一幅唐卡所花时间有长达12年的。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唐卡艺术被国内外世人所熟知。尤其是西方国家,对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品情有独钟。为此,以山南、热贡等为代表的唐卡产地清楚地意识到唐卡艺术品广阔的市场前景,纷纷广招学徒,扩建场地,改善唐卡艺术的创作环境。截止目前,山南、拉萨、青海热贡、四川甘孜等地具有村级以上规模的唐卡艺术培训、创作和营销场所不下10个。这些村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广大农牧民群众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脱贫致富奔小康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藏区以来,唐卡一直被藏传佛教僧侣和广大信徒尊崇有嘉,经久不衰。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藏学研究的发展,藏传佛教艺术唐卡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各族文化艺术的神圣殿堂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980年开始着手准备,1995年绘制工作全面启动,前后历时9年完成并获得“大吉尼斯总部”入选证书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更使这一艺术享誉全球,闻名遐迩。2003年3月18~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04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由青海省文联、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青海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共同组织参展的青海唐卡艺术成为一大亮点,深受广大参观人员的青睐。热贡艺人增他加的《大威德金刚》唐卡、完玛本的《金刚菩萨》堆绣及环贡的《三世佛》唐卡各获一枚金奖,占博览会金奖总数的30%;加措的唐卡《六臂怙主》及桑杰本的唐卡《无量佛净士》各获一枚银奖,占博览会银奖总数的20%;东智才旦的唐卡《和睦四瑞》获一枚铜奖,占博览会铜奖总数的10%;共获六项奖,占博览会奖杯总数的20%。青海省参展作品获奖率高达80%,这些成绩的获得使青海省唐卡艺术在上海各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被上海各大新闻媒体称颂为“当世绝活”。

与此同时,由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参展的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增他加设计制作的唐卡《无量光佛》及堆绣《观音菩萨》两幅作品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

2004年10月初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览会上,由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参展的民间艺人青培的唐卡《释迦牟尼》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青培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热贡艺人增他加、夏吾才朗、夏吾才日和曲旦四人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一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完玛本、东智才旦、夏吾太、宽太吉、才让当周五人获博览会银奖;尕藏拉杰、更阳等四人获铜奖。

2004年12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2004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上,青海省唐卡艺人增他加、完玛本各获一枚金奖,宽太吉获银奖,扎西和曲旦二人获铜奖。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先生和中国民协副秘书氏向云驹等了解了有关情况后,果断决策,将唐卡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四大重点抢救项目之一,并确定了唐卡在西北地区民间工艺品中的品牌地位。

四、唐卡艺术的抢救与保护

(一)唐卡艺术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艺术品,唐卡在逐步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熟知和接纳的同时,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被一些不法商贩认知和利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唐卡充斥着北京、广州和西安等各大工艺品市场,这些唐卡在行家里手眼里,根本不规范,有些画家连最起码的佛教常识都不懂,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间的教义相互混淆,严重违背教义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同时对唐卡艺术品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随着旧唐卡文物价值的一路攀升,一些不法商贩不惜昧着良心道德,进行仿旧加工,达到了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地步。为了牟取暴利,一些商贩花重金收购上等唐卡佳作,依此为范本,进行大批量复印,使每一幅复制唐卡的成本下降到50~100 元不等,并且以薄利多销的形式占领大部分市场,从而造成正宗唐卡的销路日趋萎缩,呈现出退让二线的严重局势。一些具有相当文物价值的古旧唐卡和一部分精品(绝版孤本)唐卡从各种渠道流失国外,使藏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蒙受着极大的损失。更可悲的是,这种伴随着损失而来的痛楚尚未被大多数国人所切身感受,很多人仍然熟视无睹,任人贩卖,没有唤起丝毫的保护意识。唐卡艺人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很多绝技没有传人,大有人亡艺绝的趋势,唐卡艺人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多数初学者只热衷于赚钱养家,而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一步深造,粗制滥造之作屡见不鲜。

(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唐卡专项抢救工程的筹备情况

2004年4月,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于经申请批准成产了青海省民间艺术品等级鉴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热贡艺术、刺绣、雕塑、壁挂毯、剪纸、金属、新材料工艺品等,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藏族的唐卡艺术顺利地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四大抢救项目之一,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抢救工程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深信,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伴随着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推进,在960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将得以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敏琅吉美绕杰.藏族绘画艺术[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2]宗者拉杰.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李正党.佛教图文百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扎洛.藏传佛教文化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