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靖远县方言亲属称谓考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存于靖远方言中的古汉语汉词,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以及研究靖远县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特别是文化和风俗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说文解字》及相关古汉字研究的专著,对靖远县北湾镇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作一简单考证。
[关键词]靖远方言;北湾镇;亲属称谓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88-02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殊方异语。这个概念是伴随着书面文学语言传统的建立和巩固而出现的。凡是不合于语言规范或标准的便是方言,所以方言和标准语(或文学语言)在人们的心目中多少含有对立的意味。几千年来,不论中外,这个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方言是同一个语音的地方变体,特别是语言方面,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觉得难于听懂的;方言是不见于书面的特殊口语,是不够文雅的土语;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互有异同,一种语言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言,就是在人口很少、分布面积很小的地方,居民的语言也可能因为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和阶级的区别而有所不同。那么,靖远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呢?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靖远县的历史及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靖远为秦国的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臣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经隋唐宋元诸朝,境内长期处于征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1473)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了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1644),更名为靖远卫,雍正八年(1730),改称为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汉语就是雅言的使用流行区域之一,因而,在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加之靖远经鲜卑割据,吐蕃侵扰,番胡语音参加甚多。语词之间的变化,由来已久。方言古词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研究靖远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特别是文化和风俗的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靖远县北湾镇方言中的亲属称谓
正是因为历史的变化,造成了这个小小的县城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它的语言词汇进行一些考证。对于靖远县北湾镇的语言,更是有必要做一个细细的考证。北湾镇地域不是很宽阔,和县城的地理位置一样,也是沿河而居,东西走向、南北相向的山脉,中间相夹母亲河――黄河。在这个镇子里,现有五种方言。
(一)称父亲为“爸”、“达”、“爹”、“爷”
《广雅・释亲》曰:“翁公安爸爹奢,父也。”刘熙《释名》曰:“父,甫也,始生已也。”爹在麻韵,抵些切。“爸”见之《玉篇》,布亚切。《集韵》:“吴人呼父曰爸。”《玉篇》以遮切。意为“父亲”。《玉篇》:“爷,俗为父爷字。”梁史侯景传:“左仆射王伟……请七世之讳,敕太常具祭祀之礼。景曰:‘前世吾不复,惟阿爷名恕!”字亦作“耶”。“达”,在王力的古汉语词典中有八个意思:畅通;通晓,通达事理;表达,传达;显贵,显达;通行的,共同的;幼苗冒出地面;夹室,放置食物的地方;他达切,入声,音挞,入,曷韵,月部。在以上的八项解释中,都没有与亲属称谓相关的解释。但是北湾镇古城村的人中则有一部分村民,将爸爸,称为“达”。“爹”、“爷”则是在高崖和天字村的一些地域有人使用。“爸爸”这个称谓则是夹在以上这些称谓中使用的。
(二)称母亲为“妈”、“娘”
“母”莫厚切,上,厚韵,明。之部。母亲。《诗经・小雅・蓼莪》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又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见《尔雅・释亲》。也泛指老年妇女。《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张揖曰:“母,牧也。”刘熙云:“母,冒也,含生已也。俗称母为妈妈。”当是牧、冒之转音,母、妈、牧、冒四字同为重唇音湍钢双声字,故可通转也。“娘”,母亲。《太平广记》刘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妈”后起字,是母亲的意思,莫补切,音姥,上,姥韵,明。以上的称谓,用“妈”的较多,“娘”这个称谓,只有在小镇街道上的居民使用较多。
(三)兄称为“哥哥”、弟称为“弟弟”
兄,许荣切,平,庚韵,晓。阳部,意为哥哥。《尚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弟,徒礼切,上,荠韵,定母。脂部,意为“同父母后生的男子”。《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论语雍也:“弟子孰为好学?”妹也称弟。《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妻兄弟也。”《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且又乃吕后弟吕林夫。”而在靖远方言中,将哥、弟称为“哥哥”、“弟弟”,这也是靖远方言中的一大特色。
(四)姐称为“姐姐”、妹称为“妹妹”
靖远话中的“姐”与普通话中的发音不大相同。“妹”字亦是。例如,普通话中“姐”为上声,而在靖远方言中是阴平。“妹”普通话里属去声,靖远方言里是阴平。“姐”是一个后起字义。宋代洪迈《夷坚志贾廉访》:“当时遣仆驰白姐姐及贾郎。”“妹”莫佩切,去,对韵,明。微部。女弟。《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五)祖父称为“爷”、祖母称为“奶”
“父”即父辈的通称。《诗经・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诸父。”又为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或诸侯对同姓大夫的称呼。《诗经・小雅・伐木》:“既有肥羚,以速诸父。”毛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玉篇》以遮切,第一,意为父亲。《玉篇》:“爷,俗为父爷字。”梁史侯景传:“左仆射王伟……请七世之讳,敕太常具祭祀之礼。景曰:‘前世吾不复忆,惟忆阿爷名恕!”字亦作“耶”。第二,对人的尊称。《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记得太行兵百万,曾入宗爷驾御。”又可迭用称“爷爷”。《宋史・宗泽传》:“泽威声日着,北方常有惮之,必曰宗爷爷。”母,莫厚切,上,厚韵,明。之部。指母亲。《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又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见《尔雅・释亲》。又泛指老年妇女。《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奶是个后起字。旧时对女主人的称呼。《正宫・玉女遥仙佩》词:“原奶奶兰心蕙性。”在靖远的方言中,一直将祖父、祖母称为“爷”、“奶”,与普通话中的“爷爷”、“奶奶”稍有些区别。
(六)姑母称为“姑”、“娘娘”
姑古胡切,平,模韵,见。鱼部。意为“父亲的姐妹”。《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姐。”毛传:“父之姐妹称姑。”又夫的妹妹称小姑。“娘”后起字,是妇女的通称,多指青年妇女。《乐府诗集・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又《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浆,得娘还故乡。”普通话中称为姑母,在靖远的方言中多称为“姑”,而北湾镇极少数的人,称“娘娘”的居多。
(七)姨称为“姨娘”
姨以脂切,平,脂韵,喻四,脂部。第一,为妻子的姐妹。《尔雅・释亲》:“妻之姐妹同出为姨。”《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候之姨。”第二,为母亲的姐妹。《释名・释亲属》:“母之姐妹曰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侄,穆美之姨子也。”杜预注:“侄,穆姜姨母之子,与穆姜为姨昆弟。” “娘”为后起字,是妇女的通称,多指青年妇女。《乐府诗集・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又《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浆,得娘还故乡。”姨和娘两个字合在一起称之为姨娘,则是靖远方言里常用的,意指姨妈。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王力.王力古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袁家骅.汉语方言学概要[M].语文出版社,2001.
[4]张建军,刘海清・靖远方言词语考略[J].甘肃高师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