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通识、轻专业等问题。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为大学英语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通过调节影响整合的因素,实现有效整合。
关键词:内容 语言 大学英语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54-0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始终未能实现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的有效整合。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1]。这一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的重视,由此拉开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
1 教学现状与改革趋势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现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学外语已从本来不太为人重视的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数以千万计大学生学业的公共基础课程。[2]随着学科地位的上升,大学英语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以词汇、语法、篇章的讲解为主,四六级考试替代高考成为新的指挥棒。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知识过关,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结果。此外,教学内容上偏重于通识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脱钩,使学生在接受大学英语教育后,仍无法在工作和研究中应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正如章振邦教授所言“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时间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在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上胜任”[3]。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急切地需要改革。新的社会形势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教育。对起始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可以延续通用英语的教学,当学生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双语教学。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就业和深造打下基础。
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通常与特定职业和专业相关。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该理论具有实用性并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不同,它强调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和职业相关。专门用途英语与双语教学也不同,专门用途英语仍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强调对特定专业的英语材料的学习,而双语教学则是专业教师的教学范畴,通过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由于专门用途英语比通用英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因此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3 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在此基础上能够用英语就专业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初级阶段应达到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目的,中级阶段能够用英语读懂专业文献并发表专业论文,高级阶段能利用英语讨论专业问题,并流利地发表见解。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通用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沿用“2+1”模式,即两年通用英语加一年专业英语,这种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要求,也做出相同的安排。这种模式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来说,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真正想学的却没有学到。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来说,则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产生灰心丧气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入学初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对初始水平低的学生可以进行通用英语的教学,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为所用。而初始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跳过通用英语的学习,直接进入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当专门用途英语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接受双语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员之间流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变化,学生要能够进入到相应的班级中去。例如,初始水平低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测验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进入到专门用途英语班级中学习。而专门用途英语班的学生如果未能通过测验,则不能进入双语教学班进行学习。学员之间的流动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是指学科内容与语言的灵活整合。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也有不同的学科内容,因此在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时,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例如,在综合性大学里,既有理工科,也有人文学科、医药学科等。医药类学生学习的专门用途英语与人文或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必然不同,在医药类学科中,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学习的也不同,再细化一下,输血专业学生与影像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词汇、阅读的文献也不同。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差异,以实现学科知识与语言的整合。当然,各个学科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例如英语论文的写作上就有一些共性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开设学术英语等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为了实现学科内容与语言的整合,要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各个层次之间要具有流动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具有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需求。
4 影响整合的因素分析
构建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提升的需要,因此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于真实的语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应用语言,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守真实性、适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要符合专业知识的特点。合作学习和任务教学法既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有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因此教师素质也是影响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教师既要熟练运用英语,又要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专业教师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除了与专业教师合作外,英语教师还应重视与专业学员的合作,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对英语教师来说是有益的补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知识层出不穷。为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在校大学生需要具备阅读专业英语书籍、写作英语论文和与本专业人士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学科知识与语言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有效的整合,教师应选择真实、适用的语料,采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通过与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 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