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议国外教育对国内体育教学的启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议国外教育对国内体育教学的启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欧阳斌姜封庆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

当代西方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课程改革被教育改革理论家、实践家们所普遍关注。自1945年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科学技术、经济、人口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所有国家都经历了极为迅猛的环境变化,教育制度和课程性质变化迅猛,课程改革运动空前发展。1957—1967年,掀起了一场发端于美国,波及全球的教学内容实现现代化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是在知识大爆炸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背景下开始的,主张采用学科注意课程,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方法的课程设计。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学校教育的现实受到了严酷的批判。人们对于课程、基础学历、教育评价等学校教育的现状产生了疑虑和愤懑。学科主义的课程被认为具有强制性、驯服性、分离性,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遭到了抨击。70年代开始,兴起了一场强烈的关注个人价值、目的、需要的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20世纪80年代新科学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总的特点在于主张加强基础学科、更新学科内容、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新学科主义的学科主义重新复活。20世纪90年代后,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美国1990年以《国家教育目标》改革报告首先拉开了20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3]。进入21世纪,西方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精神寻求一致;各国在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等价值观教育上寻求一致。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以人为本,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20世纪西方进行了三次实验课程改革,即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实验,结构课程实验和人本主义课程实验。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课程改革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德的发展;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为迎接信息时代化的挑战,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必须提高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当代中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课程改革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及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百余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从军国体育思想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从工具主义体育思想到人本主义体育思想,其指导思想一直不断的更新交替[4]。课程模式从效仿日本、借鉴美国、学习苏联直到结合实际情况融合。而具有对称、简单、序列性的传统体育课程正在被非对称、混沌开放的体育课程所取代[5]。但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其指导思想、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如何变化,这些成果大多是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根据年龄结构分层,目前高校中的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代,中青年教师大多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报刊或其它渠道获得较前沿的科技教育资讯,而老教师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阶段,部分老教师还停留在以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课堂形式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课堂全程以讲解运动技术原理和锻炼运动技术为主,缺乏互动,缺乏探讨,学生上课锻炼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6]。(二)目前高校体育是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早操课间操等部分组成,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由专任教师、教练员负责组织、指导。课间操由学校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负责组织、完成。而作为高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活动却无人问津,缺乏教师指导,组织零散,场地设施陈旧匮乏等因素直接制约着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三)课程评价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体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课改的成果也十分丰硕,新的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了原来完全用运动成绩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传统考评方式。新型考评方式能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对教师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目前大部分高校老师能够采用新型评价方式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但个别教师还存在着以运动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传统观念。(四)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大多还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8],而养生类、健身类、表演类体育项目还未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对这些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校也没能进行相应的组织、培训和指导。部分学校因此放弃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五)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随着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学校对体育教师不仅有“质”的需求,更有“量”的需求。目前高校在新的人才引进方面大多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很好的保证了教师的“质量”。然而受到人事制度的制约,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数量”上还未能满足教学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西方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形成“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当代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要在教育总目标的要求下,回归体育的本质,形成“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求知”、”健康第一”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9],这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以纯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以运动竞赛为主的教学观念向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观念转变,所以,高校人事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让高校体育教师接受前沿的教育理念熏陶,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此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运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和体质目标相结合,以衔接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毕业生未来人生体育道路的发展。(二)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构建“全天候”体育氛围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在于校园体育氛围。塑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相结合,可以全面高效的促进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状,课外体育工作的开展就需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要关注学生的课余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场地应该最大限度的对学生开放,此外,应该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负责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内课外体育,旨在形成课内和课外教学形式的一体化,形成“全天候”的体育氛围,全面高效的完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目标。(三)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比较注重一般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行“一刀切”,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是不合理的,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失去了评价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甚微。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改革应该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可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10],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进步幅度,思想转变等纳入评价内容,强化激励,实现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科学化。我们要充分利用评价来调动、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这才是当今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11]。(四)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改进体育课程内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而体育课程也应在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同时,多方面的加强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和内容。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把当地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吸收到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中来,制定出符合在校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以激发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都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12]。因此,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改进体育课程内容。(五)多措并举,保证教师的“质”和“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高校人事部门不仅应从源头上保障体育教师的“质量”,即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引进高端体育人才,而且应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完善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始终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等,使教师跟上时代,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业务进修、思想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数量上,打破现有的人事制度,多措并举,加大引进人才的渠道和力度,不断扩充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应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13],使体育教师形成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