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诗歌鉴赏插上想象的翅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诗歌鉴赏插上想象的翅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审美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审美想象的心理机制、特征以及古典诗歌的特点,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感知形象、再造形象、创造形象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想象力;古诗鉴赏;培养

什么能使生活飞翔?诗歌。

什么能使诗歌飞翔?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意味悠长,或因景而情,或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以其丰富瑰丽、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创造了浩瀚无穷的艺术形象。我们鉴赏古代诗歌,需要插上想象翅膀,在诗歌艺术的蓝天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象分为一般想象和审美想象两大类型。诗歌鉴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也叫艺术想象,它自始至终思考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在对形象的顿悟中达到具象的抽象。根据审美想象的心理机制、特征以及古典诗歌的特点,对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朗诵默写,感知形象

朗诵即朗读吟诵,朗诵需要一种气场,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都能烘托渲染气氛,展现一个场景,显现某种意境,表达特定的情感,让学生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把文字变成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形成鲜活的意境。其次是默写,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默诵,将朗诵中获得的有声的音符内化为无声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更真切、更清晰、更鲜活。将诗句的风骨、气韵、智慧的积累内化为文化积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诵默写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审美感知,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主要做法是:

(一)多样诵读,感悟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将听读、范读、跟读、引读、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诵读交错进行,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从而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二)媒体介入,身临其境

利用多媒体创造朗读情境,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很快融入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驱遣想象,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三)读演结合,融情入境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诵,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句的语气、旋律、节奏等,配合恰当的动作、表情,使学生全身心融入诗歌情景和艺术氛围之中,亦演亦读,演中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美,通过声音刺激听觉,在大脑中想象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等的轮廓,形成表象,为感悟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打下基础。

二、捕捉意象,再造形象

意象,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炼就“火眼金睛”,培养学生意会和捕捉意象的能力,并且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再造形象,在脑海中显现出一个新的形象。再造形象需要想象力高度活跃,或由景及情,或由物至理,抓住相似点和联系点进行联想,在脑海中把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自由展现出来。

(一) 抓意象的固定意进行联想

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握住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看到杨柳、长亭、南浦、酒就立刻想到离别;看到月亮、鸿雁、羌笛等自然联想到思乡。让学生了解并熟记一部分常见的传统意象,可以积累诗词知识和鉴赏经验,为审美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抓意象的语境意进行联想

意象既有固定性,又有多义性、丰富性,再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嗜好不同、选择诗歌意象的情感倾向也不同,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它的意蕴。比如“月”,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暗示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坡《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人生离别飘零的哀伤。

(三)抓意象的组合点进行联想

古典诗词强调意象的组合,组合方式是多样多变的,但有一个情感的核心、焦点把看似无关的意象统领起来,这就是意象的组合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点进行联想,统领意象群,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所有意象都是为“伤离别”而设,离别前的凄凉、离别中的依恋、离别后的怅惘都可以围绕“伤离别”去想象。

(四)抓意象的空白点进行联想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因而诗歌中存在许多“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在审美想象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意象的特征以及具体情境进行联想想象,填充诗歌空白,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古诗的空白点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省略字词或成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维过程是:他乡的夜晚,“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皓月当空,照到床前的月光洁白如霜,“我”抬头远望明月,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使“我”低头落泪。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凭语感揣摩推测,补全省去的词语或成分,使意象完整连贯。其二,借助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若干个意象直接组接并置,创设出一个个画面。如“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诗句全由名词性意象构成, 这需要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和想象,将零散的意象变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意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追求。

三、感悟意境,创造形象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构成的基础是情景交融。感悟意境是一个由景入情、由实到虚、由显到隐、从有限到无限的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一)借助意象赏画面

意境是一系列的诗歌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的生活场景或画面,欣赏时要依据意象的形态、大小、声色、明暗、动静、时空交替等进行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创造出美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美。如“月”的意象,从外形联想象征团圆,常寄托怀人思乡之情,营造的意境常常是孤寂悲凉的;从色调联想月的清辉象征高尚的节操、内心的平和,营造的艺术氛围常常是朦胧静谧的;从时空的角度去联想,月的永恒寄托着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常常给人苍凉辽远的感受。所以感受意境,创造形象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让自己身临其境,融入作者所描述的艺术画面之中。

(二)由实而虚入诗境

古典诗歌常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侧面为实,正面为虚。虚实之间,想象是纽带和桥梁。在审美鉴赏时,必须介入想象,或由实到虚,或由虚而实,我们在欣赏时就要抓住意象特征进行想象,融入诗人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中,才能进入真正的审美情境。如杜甫《秋兴》(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绘秋日峡江萧条凄清、阴森冷寂的景象,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联想起杜甫坎坷的一生、老病孤愁的晚年,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三) 一字之妙品诗境

古典诗歌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常常千锤百“炼”,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一功夫被称为“炼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1]抓住这些精妙传神的“诗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可以达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审美效果。炼字的实质是炼意。古代诗人炼字丰富多彩,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叠音词等都可以成为炼字的对象,但炼的最多的是动词和形容词。鉴赏时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达到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鉴赏效果。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铺”,因为是“残阳”,所以太阳几乎接近地平线,很像“铺”在江面上,炼词极为生动、准确;同时“铺”字还描绘出夕照下秋天江面的柔和静谧,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实际上,学生的审美想象总是与读、赏、悟、品交融在一起,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水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审美想象力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自由性与生命性,让我们扬起想象的风帆,鼓起想象的翅膀,使思维灵动,让诗情飞扬,彰显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生命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4]GHB12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青兰(1966― ),女,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教师,中专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