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观,改革现行的制约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05-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3

[本刊网址] http://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特色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创业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创业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当今时代需要创新与创业。建设创新型创业型国家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着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激发和造就大量有活力的企业,同时也催了生新的行业产生。创业塑造了创客文化,培育了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是提升我国未来经济实力的新动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分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的办学之路,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是当今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主流。尤其是在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学位≠工作”、“招工难”、“就业难”的时代,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这就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意志力、思维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培养,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市场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仍然无法满足,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驱动发展。

(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目标,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基础

1.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目、有计划、有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然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不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常常因人设课,因人调课,许多学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难以有效体现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落实。二是理论课程比选修课及辅修课所占比重过高,学分过多,而且理课程多集中于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及辅修课等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课少,导致学生综合知识及运用能力严重缺乏,大学生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

2.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认识的验证而依附理论教学,导致实践课程少,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数得不到保证,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有的因实践课程需要硬件设备投资大,学校又缺乏资金,设备投入有限,而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资源不能共享。有的学校不重视实习基地建设,造成有的学生没有实习的机会。如今高校扩招,每个学生利用的资源较少,实践效果不理想。

(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不健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高

1.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实施不到位。现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由丰富创新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以补充理论教学上的不足。由于大学生对创新项目认识不足,了解不够,在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时,创新项目的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代选的,在后续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研究少,即使有的项目获得立项资金,在结题时,只是完成了一些论文而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2.教考方法单一陈旧、刻板。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教材内容落伍、教学手段单,无法与创新创业教育接轨。目前,学校教学方法以上课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教室环境的限制及教学设施不足,造成开展的范围小,收益面小,难以刺激学生创新的兴趣。此外,现在学校课程考核多数采用闭卷考试,而且每门课程都建立了试题库。这种闭卷考试方式造成了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只重结果轻过程,没有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最高目标。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生只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知识的运用。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师是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批创新创业经验丰富及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教师大多属于理论教学型的,教师没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无法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除此之外,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的精力有限。由于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匮乏,无法担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力量的薄弱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软肋。

4.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创新与创业教育分离现象,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学校多注重科技创新的培养,学生大多在实验室做实验、搞发明创造,而忽视了创业教育;文科专业的学生则偏重创业教育,学生多参与创业大赛、创业咨询会、创业讲座等活动,而缺少创新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分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发展不足,学生缺少创新创业动力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有了精神的力量就有了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课外活动形式较少,创新实践活动少,大学生通过实践途径需要的一定知识、技能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长期以来,部分本科院校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知识,但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措施较少,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申报创新创业课题时,从课题的申请、立项到结题,都表现出被动和不积极,在做课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放弃,由项目指导教师来解决。事实上有些学校为了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大部分是由指导教师自己完成的,大部分论文都是指导教师写的,学生只是挂名字。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保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接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校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也早已开展,但是,从校企合作效果来看,存在“学校热而企业冷”的现象,合作大多是表层的、象征性的、不规范的,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欠缺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人才培养只适应大众化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即使有的学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需要,但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反复地实践、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技能,而有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存在重招用,轻培养的现象,喜欢招用有技术的熟手,人才培养储备意识不强,也不愿为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买单”,甚至有的企业把与学校的合作当成是“额外的负担”,如: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为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师傅,其工作可能会受影响;企业担心因学生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影响生产;企业还要承担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等,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顾虑,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现在部分学校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依赖不高,据调查发现,企业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校企合作的学校的比例低于10%,企业委托学校培训员工数量占全员的比例在5%以下,而90%的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把校企合作当做工作任务来完成的。现在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短暂的,象征性地签署几张协议,追求合作数量不重视合作质量,缺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优势互补”的深层次合作。现在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只是点对点活动,没有形成整体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签定长期合作很少。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但还没有建立法律保障措施,造成了学校积极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三、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内涵,夯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实训训练,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与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各类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融合转变。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群,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实践、学科专业的最新技术与新工艺、创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调整专业结构,充实各业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加快创新创业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支持和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建设项目和实践类的选修课、微视频为主的微课等教学建设项目。

2.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一是整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二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选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体现一个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领域选择选修课程,检查和督促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用于创新创业。三是开设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单独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各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