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构的神话和神话的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构的神话和神话的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无论是试图重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轨迹,还是虚构一个人及其生平的传记作品,都是为了展现丰富的人性,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对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性进行解读与想象性建构,让这个日益浮躁与贫乏的世界得到救赎,让趋于一维的人们感觉到单纯、富于创造的激情的灵魂的存在,传记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和《大门》对此有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 神话 想象 还原 真实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不管是自传还是为他人立传,尤其是为艺术家和一些拥有独特个性的天才人物立传。创作者都是在试图创造或再现关于一个人的神话。这是人们的心理需要,更是因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创造和发现,试图把所有的存在都提炼为神迹般的艺术品。不管是影像,还是文字,都是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书写和表达: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语言世界,阅读者在凝视和聆听后都会用直觉在回味中体验,或是用理性去解读和分析,寻觅其中的真实性,以从中汲取内心渴望已久的真实可信的信息,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白日梦,或是用他人之酒浇心中块垒。因为具有天才个性的艺术家是在创造中存在着的,他们总是拥有独立完整的自我。并能从自身分裂出许多个自我。拥有多副面孔,而不是现实中的众生一相,他们的个性呈现出人性的种种可能性。这是难以挣脱人生枷锁的芸芸众生可想象却难以实现的另一重“自我”。所以,人们期待的传记作品是一幅幅灵魂的肖像。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心理的真实。而不是作为材料的客观事件的线性罗列。通过观看得到自我实现的。传记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和《大门》在很多方面对此具有诸多的启示。

《香水》这部影片改编自德国当代作家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是关于气味王国的天才怪杰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传奇人生。《大门》是由奥列弗,斯通带给我们的关于诞生于众生喧哗,充满激情和幻想的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大门乐队的灵魂人物吉姆,莫里森的传奇一生。试图再现此类人物的人生历程比为其他领域中的人立传要困难得多,这本身就是创作者对自我极限的一种挑战,个人的历史既是一部生活史,又是一部生命史,他们比常人拥有更多的生命史。创作者要捕捉的是他们心灵的发展历程,远不止于那些生活事件的罗列。创作者必须要有敏锐的目光、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心灵自我发展的驾驭能力。这两部影片许多电影大师都曾意欲尝试执导,但终因害怕难以把握人物的塑造而成夙愿。而最终敢于尝试的两位导演以相反的途径走向了成功。《香水》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手法。虽省略了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却用极富乐感的电影语言和线性的叙事模式精确深入地真实再现了一个来自虚构文本的真实的神话:奥列弗,斯通则是大胆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用和主人公吉姆,莫里森的人生所具有的激情、迷幻、狂想的同样色彩的语言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吉姆,莫里森为自己制造的神话般的人生,成为和吉姆,莫里森的真实人生一样会永远流传的传奇。

《香水》这部小说没有浩瀚的篇幅,结构严谨。段落分明,叙事清晰。运用了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笔调。从主人公的出生到死亡,顺序井然,措词准确优美,富有诱惑性的音调。电影尊重了原作的写作手法。电影开始就是格里诺耶的出生。然后是他的成长以及人生之旅,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在拍摄手法上保持着《罗拉快跑》中那一贯的风格,场景的转换节奏明快,和原作一样节奏明快,富有乐感。《大门》则没有交代吉姆,莫里森的出生。以及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吉姆,莫里森的一些人生片段,把代表了他短暂一生的几个转折期以跳跃的镜头转换方式激发我们主动用幻想和理解梳理吉姆,莫里森混乱且短暂的一生。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个性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虽然格里诺耶是虚构的我的回归。是灵魂的冒险之旅。格里诺耶和吉姆,莫里森都是“时代的陌生人”。他们都没有被文明社会中的种种教条束缚,也没有受物质世界的污染。保持着自我的独立和单纯的天性,有着人类原有的激情、孤独与感知能力。传记就该是一个人内在的生平,这也是传记作品的意义所在。这点启示在这两部作品里是殊途同归。

传记电影的作传者其实应该是那些演绎者。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及心理活动来书写自己所扮演的别人的一生,《香水》的成功就在于格里诺耶的扮演者对主人公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从格里诺耶的表情及动作。甚至是走路姿势。到他偏执的个性,都无一遗漏地不遗余力地发挥到自然而真实的极致,在观看影片时,他让你不会去设想另外一个格里诺耶,而是相信格里诺耶就是如此:吉姆,莫里森的扮演者瓦尔,基尔默在决意扮演他时,竭力把自己从形象到声音到吉姆,莫里森对诗歌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和眷恋、对自由的狂热塑造成吉姆,莫里森本人。现实中、影片中,他都把自己当成吉姆,莫里森。作为观众。真的会无可置疑地把他当成吉姆,莫里森的复活。传记作品的创作关键不是事实,即表达什么。而是怎样表达。格里诺耶对任何气味都极为敏感,导演就让镜头聚焦于躺在远离人群的大自然的格里诺耶不停地轻轻起伏的鼻翼,让他的鼻子的翕动的画面和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树木、草、流水等镜头快速变换着,观众也会随之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仿佛也嗅到了万物的气味。因而激动不已。小说中的他是拥有来自书本的体验的。电影中隐去了这点。只是一味让观众从格里诺耶的孤僻、古怪、丑陋、野性、自我、偏执、狂热和单纯中体会他的原始性,但这并不是缺憾与歪曲事实。反而让格里诺耶的内在世界更加清晰。尤其是格里诺耶在去奥尔良的途中因远离人的世界而产生了归宿感,他开始了在森林和山间的一段原始般的生活,他如同世界上的第一个人那样存在着,和前面的格里诺耶有着情节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格里诺耶对少女身上散发出的纯洁、香甜的气味的迷恋也贯穿始终、首尾呼应,作品内容紧凑、充实、完整。形式简洁、结构精巧,虽然是线性叙事,却处处是心灵的起伏。是由灵魂的深处抽出的事实,他动用了我们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格里诺耶人生每个阶段的肖像也与原作没有丝毫背离。而且他的内在灵魂完全体现于作为外在形式的身体和面孔上。

同样,在《大门》中,奥列弗,斯通对吉姆,莫里森的内心有着足够深刻的解读,准确地把吉姆,莫里森的生命主题一一揭示,它们是自由、真理、创作与死亡,并贯穿影片始终。死亡意象是必不可少的,吉姆,莫里森曾说:“人们惧怕痛苦甚于惧怕死亡。很奇怪他们会害怕死亡。较之死亡,生命的伤痛更深。而一旦死亡到来,痛苦也就随之结束。我猜想,它就像是一个朋友”。奥列弗。斯通在吉姆,莫里森的生活里设置了一个如同死神一样的印第 安老人,他每次都会在吉姆,莫里森迷茫、痛苦、脆弱、绝望、孤独时出现在他的幻觉里,这虽是虚构的部分,但毫不突兀,因为吉姆,莫里森在童年时曾在和父母旅行的途中亲眼看见一个印第安老人的死亡,从那以后,死亡就如影随形,就像那个老人的面孔,他的诗和音乐里都会有像火焰一样燃烧的激情伴随着奔向死亡的宿命感。虚构的情节反而让吉姆,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更加清晰和深邃了。这部电影也遭到过非议,有人说剧本的弱点使得基尔默并没有表现出吉姆,莫里森应有的或历史所要求的深度,认为斯通把吉姆,莫里森表现为一个恶意的。自我放纵,自我毁灭的酒鬼,这些固然是真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机智的。吸引人。聪慧的,富于艺术气质的人。斯通所绘的吉姆,莫里森的画相是丑陋而不公平的。“大门”的确有其阴暗的一面,但斯通把它看得太过严肃,超出了吉姆,莫里森曾经做过的。这些对事实的考证没有丝毫力量去削弱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因为影片是全面展现吉姆,莫里森的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吉姆,莫里森的诗作与音乐贯穿始终,因为莫森一生都在行使诗人的使命,他和格里诺耶一样不属于任何一种时代。他们的一生必然是走向毁灭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必定是神话的生成过程。决定他们一生的始终是常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所谓偏执敏感的自我、对自由的渴望、对虚伪和浮华的厌弃、向往非凡与奇特的人生、想从一切存在的生命里提炼出神迹般的艺术品。所有影响他的人也都刻划得很成功,吉姆,莫里森生活的面貌也清晰可见,他是酒神的化身。当影片结尾,吉姆,莫里森的墓碑旁的邻人:他生前曾经深爱过的王尔德、巴尔扎克、波德莱尔、普鲁斯特、比才、肖邦等文化名人在我们面前一一闪过,只有这里才是他精神的最后归宿和故乡。他的墓穴非常狭小,灰白色的花岗石墓碑上仅仅刻着这样几个字:“詹姆斯・道格拉斯・吉姆,莫里森,诗人,歌手,作曲家”。这部影片把吉姆,莫里森的多重自我合为一身的肖像鲜明得刻划了出来。

作传这一过程,钱钟书曾描绘得入木三分。其中形容虚构之笔为“肉死象之白骨”,那些曾在人类的精神时空中穿行或如流星般划过的灵魂的一生,原本就是一部由其本人创作的隐形的神话,我们只能捕捉精彩的瞬间,然后“遥体人情”“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摹”,就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让真实的面貌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