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人而异,各有千秋。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更新。在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主详次略,紧抓重点,把握难点、要点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内容要讲到点子上,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又如,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主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与含义,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 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抓住了重点,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教学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为写作积累素材。

(三)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四)测试。

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可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这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由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中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记得一个冬日的星期三的第三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当堂课要讲的课文,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展开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李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陈阳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张颖同学的《雪》:“冬日晨雪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始作泪/恨得消融皆无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师者兴奋。整个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雪刊”成为一本杂志。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

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