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衢州有个约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衢州有个约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衢州,史称“东南阕里,南孔圣地”,与山东曲阜遥相辉映。

古老的衢州山水清丽。古朴的民风,原生态的美景,厚重的文化符号,让外来的人体验到温馨和甜美。

古城墙,古城门,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战火烽烟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注解。

“走进最美衢州”是此次全国知名媒体副刊采风活动的主题。衢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诸葛慧艳介绍了最美衢州的建设情况,她富有激情的话语、饱满的热情,让大家在初识衢州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力量。“最美”,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追求。衢州的美,美在生态,美在人文,美在道德,美在生活,美在发展。

阳春三月,我们行走在衢州土地上。

走进衢州,也就如同走进了一种诗境,不由地放慢了脚步。

尽管雨天,却感觉阳光透进了心里。在这里,单纯地思考,简单地行事,也会拥有纯粹的快乐。

衢州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贯穿在它9000年的文明史中,也贯穿在它1800多年的建城史里。可以说,衢州的生命力书写在历史长河的每一阶段。

如果,我们今天不走进它,它依然躺在书本中,静静地等着我们启程的消息。书本对它的描绘,虽然很美,但是并不立体。它的耐心,终于等来了我们――“走进最美衢州”全国报纸副刊采风团的近百名文化记者和作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大家将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行走在这片三衢大地上,追寻流淌于广袤山乡、温馨社区的文化气息,发现美,寻找美,收藏美,赞赏美,以各自不同的视角解读衢州浓郁的人文之美。

我们不妨先从那一棵棵“心愿树”开始说起。这个创意实践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每一棵树上,挂满了写有困难家庭心愿的小卡片,志愿者会自愿前来认领。有愿望的人,帮助圆梦的人,和谐互助,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衢州的志愿者家园就有140多个,在册登记的志愿者有15万多人。参与其中的快乐我们也体验到了。3月14日上午,在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我采访了3个志愿者代表。他们分别是86岁的洪宗溢先生、68岁的吴大娜以及81岁的黄金妹。

透过他们饱满热情的解说,我被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你们年纪这么大了还在这里工作,辛苦了。”

“不辛苦。我们在这里工作了好多年了。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能有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开心得很。”

传递大爱不需要问年龄大小。在这里,一个小小的细节和举动,体现出一个城市内在的人情味。人与人融洽相处,处处体现着关爱。社区微心愿,并不大,一个微波炉,一条毯子,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微不足道,却于需要的人,传递出来自社会的温暖。

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是把“最美衢州人”精神转化为“最美”实践的一个枢纽,是联络、指导、协调本区域范围内志愿者开展活动的一个组织,下设圆梦工作室、团队培育室、公益项目室和志愿者沙龙。为志愿者搭建了践行美德的桥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信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浩瀚江河。”老志愿者们乐观地说。

快离开时,我也从心愿树上认领了一个微心愿。求助者是一位朱姓市民,他想要一点生活用品。与爱同行,传承美好。心愿树在传递中积聚充满温情的美。

路边,刻着论语的墙,像一本书,每天供人们阅读;儒家经典,已经永远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心中。

图书馆对面的孔庙,充满着孔子的气息。这气息从衢州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来。行至衢州的人,分明都能闻到这里独有的文化芳香。

勤学善问,孝敬长辈,衢州的文化现象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有内容,有成效,有规模。就像宣传片中所诠释的那样:沐浴着儒家古老而璀璨的孺子之风,华夏文明的拔节之声愈加清脆。

行为之美,心灵之美,成为衢州城市的精神和灵魂。美的内涵因至善情怀而日益丰富,美的外延因儒风浩荡而不断扩展。“在衢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像空气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浸润着儒家文化的衢州,务实,守信,向学,向善,是一座仁爱之城。有人说,强化仁爱建设就等于抓到了幸福的精髓。据说,中国幸福城市观察点探寻衢州幸福密码后,将向全国推广这一幸福衢州样本。

文化,正是建设幸福衢州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从人文之美到环境之美,“最美衢州”正全面融入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中。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十大宜居城市……这一张张象征“美好”的金名片,昭示着这座城市在现代文明的沐浴下,显现无限的活力和魅力。

“这是我们的城市和乡村。”谁不说俺家乡好,衢州人也不例外。

听当地人自豪地介绍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方法测算的“中国幸福城市”排名,衢州跻身中国最幸福城市第四位。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幸福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说,衢州这座“最美”城市给予人们足够的人际关爱和家庭支撑,“是一座让民众感觉温暖、愉悦、仁爱的城市”。

一座城市有了向善的力量,才能有“最美风景”。

采访中,我了解到,今年,将安排纪念衢州建市30周年的各种活动。

衢州人保持了对自我和个体生命的敏锐感受,并用行动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应该说,衢州呈现的活力、带来的变化和启示比具体举措本身更为重要。那是一种社会认同感的建立。在成果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力量――这样的力量存在于城市、乡村、田野和每个闪现的表情里。

在衢州,有一个全城性的节日――“祭孔”。每两年一次学祭,一次孔子文化节,每五年一次社会公祭。每次“祭孔”都有主题。2012年,首次邀请“最美衢州人”参加;2013年的主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主祭人、陪祭人、司祭等都由衢州职业院校的师生担任;2014年的主题是“凡人善举,共筑和谐”,通过弘扬善行,推进“最美衢州人”建设;2015年的学祭,又将邀请全市残疾学生代表参加。生动起来的衢州文化,唤醒了忙碌中的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3月15日,抵达庙下乡严村考察,我们来巧了,正赶上开耕礼。用他们的话说,从这一天开始,新春就过去了,是歇了一冬重新开始走进田地里干活的日子。

文化大礼堂的舞台上,挤满了村民。他们像过节一样兴奋。男女老少,乐此不疲地忙乎着,台上台下都有他们欢快的歌声和笑声。他们质朴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渲染了一段时光,也让我们与这些淳朴的村民进行了一次内心的对话。

当接过甘醇的庙下米酒,当欢快的竹竿舞跳起来时,品尝着寄予美好祈愿的五谷杂粮,融入到这热闹的氛围里。没有人为的装饰,没有任何遮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色,田野的本色。这片土地,粗犷与秀美共存,远古洪荒与盈盈生机同在。

“在农耕日趋现代化的环境下,通过开耕礼,把人与土地、人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返璞归真,特别有意义!”来自《南京日报》的申赋渔指出,中国对传统农业的重视甚至影响到全世界,法国路易十五就曾手扶耕犁,举行开耕礼。

牵手春风细雨,我们的行程依然在路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大家在山水间,寻找着属于衢州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