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国内主流纪录片发展的市场化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国内主流纪录片发展的市场化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纵观近些年国内主流纪录片发展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大众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主流纪录片越来越注重与通俗文化的接轨;另外,随着国内纪录片市场类型化的发展,与国际品牌纪录片的接轨也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保证纪录片的质量也保证纪录片的市场;再者,在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下,纪录片的娱乐化也是走向市场类型化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注重叙事风格的故事化,更是借鉴戏剧冲突律的运用,将娱乐化发挥到极致。主流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不仅提高整体制作的质量与水准,其娱乐化的趋势也为纪录的社会功能性带来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把握好娱乐化与纪录片社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思。

关键词:纪录片;品牌化;娱乐化;市场化

纵观近些年国内主流纪录片的发展,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大众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主流纪录片越来越注重与通俗文化的接轨;另外,随着国内纪录片市场类型化的发展,与国际品牌纪录片的接轨也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保证纪录片的质量也保证纪录片的市场;再者,在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下,纪录片的娱乐化也是走向市场类型化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注重叙事风格的故事化,更是借鉴戏剧冲突律的运用,将娱乐化发挥到极致。主流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不仅提高整体制作的质量与水准,其娱乐化的趋势也为纪录的社会功能性带来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把握好娱乐化与纪录片社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思。

一、主流纪录片的国际品牌化意识――品牌化、国际化、类型化

随着处于新媒体环境下各媒介发展状态的饱和,注重文化品质建构的纪录片终于迎来广泛的关注与市场。随着制播分离的实现与不断增长的受众需求,除了各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以适应市场化需求外,注重人文品质建构的纪录片越来越被主流媒体看好,其制作的质量水准与品质建构也成为越来越被看重的内在需求。国内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台,也开始注重文化品质的建构与质量上同国际制作水准的接轨。如2011年的《南海Ⅰ号》;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2013年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都借鉴国外BBC等国际媒体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意在形成品牌化思维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主流纪录片。又如2011年的《美丽中国》,是中央电视台(CCTV)与英国广播公司(BBC)首次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意在向全世界展示不为人知的魅丽中国,这部纪录片获得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它意味着国内主流纪录片国际品牌化意识的开始。从中央电视台2012年制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也可以看出,主流媒体纪录片已经不仅仅只关注于市场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迎合市场类型化发展实现主流纪录片的内在品质与人文建构,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主流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越来越先进,多采用水下拍摄、航拍、延时摄影、红外摄影、高速摄影、动画制作等与国际接轨先进的拍摄技术与制作理念。另外,类型化也是市场运作下的产物,相同市场化下的需求,导致主流纪录片拍摄手法的类型化、模式化。类型化模式的批量生产可以保证栏目风格的统一以及收视群体的稳定,方便形成品牌效应,但是导演风格淡化,思维意识服务于类型便会拘于创新以致国内大部分优秀作品都借鉴自国外,缺乏本土化创新优势。如何在保证形成品牌效应的同时也融合入本土制作特色的创新,引人深思。

二、主流纪录片的人文大众化意识――大众化、通俗化、人文化

主流纪录片市场化下的另一个特征是基于市场受众的需求所形成的通俗人文意识建构,这是一种基于大众文化下的关怀与表达,是大众文化发展下的产物与必然。90年代大众文化的崛起,决定市场受众的主体所在,在大众话语的影响下,主流纪录片也开始注重大众文化生活通俗化的表达。它表达的内容更注重所纪录人群的生活理念与人文传统,甚至基于人文色彩、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等引起文化生活的共鸣。同时,主流纪录片也更加注重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融合,不仅建立起品牌形象意识,也注重内在人文底韵的书写,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从而达到人文关怀下“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如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品质优良、制作精美,更注重贴近人们的生活,乡土味浓厚极为亲近且被赋予人文色彩。又如《探索・发现》之《手艺》系列,从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中挖掘人与文化相依相存的生活与价值,从人物的故事化叙事中探讨人与传统艺术共经历下的传奇人生。又如2013年的《嘿!小面》,制作风格趣味通俗,片中融入流行音乐,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欢迎。再如《京剧》、《牡丹》等,贴近于传统艺术文化,在讲述艺术、历史的同时,表达了人文生活与艺术生活的传承与继续。

但是,市场化特征下的主流纪录片虽然注重人文生活的表达,但是不会引起纪录片社会下人文关怀的反思。大众话语即是取悦于人的建构,往往是以牺牲深度批判和深刻反思为代价的。如何保证纪录的人文色彩与社会又不失深刻,值得深思。

三、 主流纪录片的当代娱乐化特征――娱乐化、游戏化、故事化

9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除了更注重贴近人文生活外,更要求叙事的故事化和娱乐化。主流纪录片的娱乐化是在市场运作模式下的必然,这使得主流纪录片为迎合大众文化口味,更注重叙事的故事化和运用戏剧冲突律制造反差以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效果和可看价值。如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2013年《《茶,一片树叶的故事》、2014年的《牡丹》等,更注重故事化的人文表达,一个主题下分为几段不同的故事分别表达。2013年的《嘿!小面》叙事风格通俗有趣等都显示出主流纪录片故事化、娱乐化的特征。2013年湖南台的真人秀纪录节目《爸爸去哪儿》更是将市场模式下的游戏化运用到极致,节目通过大量游戏制造戏剧冲突下的反差效果,将娱乐化、游戏化、故事化运用到极致。另外湖南台的《变形计》不仅在叙事风格上注重故事化,在叙事效果上更是注重戏剧冲突的制造与表达,通过表现冲突实现纪录的故事化和反差效果。设置悬念与制造反差,是常见的两种故事化叙事手法。如《探索・发现》考古系列,在片中设置大量悬念制造环环相扣的解密效果,极为吸引观众。如湖南台的《变形计》,善于制造反差效果,通过这种反差来表现人物,从而使纪录具有明显的戏剧效果。《变形计》中,城乡问题本身就存在巨大反差,人物交换更是将这种反差扩大,人物经历便极具戏剧性的看点。

然而,纪录片强烈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不能在市场模式娱乐化的表达下失去作用,故事化和趣味化本服务于纪录本身以提高纪录片的可看价值,但却并不是纪录片的主要目的,若偏离纪录的本质内在将娱乐化反客为主,纪录片做的太好也终无太大意义与价值。在市场化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如果把握好纪录的社会价值同娱乐化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晓非.论当代纪录片的娱乐化特征[J].当代电视.2007年3月

[2] 王庆福.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的类型化生产[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11月

[3] 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 张同道.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254期

[5] 张同道.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

[6] 邢勇.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