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半真半假”在艺术上的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半真半假”在艺术上的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伟大艺术家思想和理论的深入阐述以及对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分析,从而揭示“半真半假”在艺术创作中是如何被运用的以及它们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半真半假;艺术创作;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34-01

有关于美,艺术,艺术的原则都是人类在不断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人类早期的艺术实践中,人们还不懂得些原则,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东西的实用价值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关注的精神层面。例如,阿尔塔米拉洞的远古壁画,在当时来说不过是用来祭祀的道具。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些艺术法则是在后来人们的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中慢慢总结出来。这些法则慢慢的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指导着艺术家的艺术实践。

“半真半假”是有关于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可以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可以说是艺术的普遍原则。我们认识和理解它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无不认可这一点,比如齐白石说的: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要理解这样的艺术法则并了解为什么它会在艺术领域如此的普遍。我们就要对艺术的的整体特征或经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艺术从接受语言来说是一种依靠视听语言来传递它的内容的,这就使它在本质上带有一定的虚幻性。艺术的真谛是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但我们知道这种发现不是照搬,而是具有画家的个人情感。其实,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半真半假”在艺术实践中的一种应用。艺术也是一种人类情感表达的途径,情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要求艺术应有一定的虚幻性。

那么为什么艺术领域会有“半真半假”的空间呢?下面我从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艺术与艺术意蕴的关系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的源泉是生活,艺术一开始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当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从事各种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时,他们便在心理产生了对些活动的再现要求,并最终通过这些原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原始舞蹈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劳动过程和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原始的岩画描绘了当时人们狩猎和劳动的场面.但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类的艺术形式不在满足于机械的再现和照抄现实生活了,而是在艺术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如在里说的一样: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与情感的关系: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的一样:“人类情感的表达首先是通过语言,然后是文字,当文字不能表达的时候,再有音乐,及至舞蹈,当所有的方式都不能表达的时候,就只有绘画了。艺术其实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本质都是一样的。艺术既然是情感的表达,那么它就应该与情感的特性相符合。情感是人类的的对于外界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它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艺术要表达这些情感就需要用独特的手法去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对审美对象进行独特的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这种改造和加工就包含着画家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认知,就是“半真半假”在艺术中最好体现。

“半真半假”是艺术品本身的艺术特质的应有内容:艺术品作为艺术家与观众对话的载体,就要求艺术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空间。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这个空间是画家思想,情感,世界观的蕴涵所在。这个空间是画家为了主题的需要而有意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加工和处理,使画面符合画家的主观愿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空间是观众理解画家主观感情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它是画家与观众对话的特殊语言。

艺术家为了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应用的一些艺术手法也包含着对“半真半假”的使用。比如,中国画里的“留白”手法,那一片白色的区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山人画的鱼,整个画面就一条鱼,四周全是留白,看起来就好似清澈的河水一样。中国画里的留白效果可以任观众去遐想。它可以是水、云、雾等等。同时,这个留白与画面的实又形成一种虚与实的对比。

上面我们谈了“半真半假”在艺术领域的存在。那么,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又是如何的应用的呢?下面我们以郑板桥画竹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郑板桥自己曾经总结他画竹的心得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在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形象,画家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这个基础上,画家经过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形成“胸中之竹”。画家把这个“胸中之竹”再加以物态化就形成了“手中之竹”。可见,最后的“手中之竹”是经过了画家的造假的 “竹”,它与“眼中之竹”的 “竹’是不一样的。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家的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有“半真半假 ”的身影。

由此可见,“半真半假” 的应用在艺术领域是随处可见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有“假”之间,需要把握好 “度”的问题。就像齐白石说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最好是在 “似与不似之间”。正如著名画家吴作人归纳的“尽量把抽象语言具象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