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很多概念是非常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些概念是影响他们学习进步的一大因素,因此如何帮助小学生学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知识成为教好数学的一个关键。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课 教学策略 生活 题目 对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中复杂且难以理解的概念感到非常头疼,但是这些概念如果不好好理解,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因此理解并运用好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概念往往是采用让学生背诵的方式进行的,即学生只要能将概念背诵出来就可以了,认为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体现。这种想法其实并没有错,背诵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然而教师忽略的重要一点是他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最典型的特点是具象感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即使背诵得再多,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加上很多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比较差,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为此我们急需找到适合小学生学习概念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学习。

一、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悟出概念

数学是一门看似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实它本身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知识和定理都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数学本身与生活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相反很多数学中的知识点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启发,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记忆起来会变得更轻松,同时还能从生活中悟出一些概念的真正含义。

比如在讲授“平行线”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本对平行线的含义解释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面对这样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含义,很多同学都感到难以理解,特别是难以理解“什么叫同一平面”,于是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想知道大家晚上睡觉的情况,大家睡觉是与爸爸妈妈一起睡呢,还是自己一个人睡啊?”学生一听老师问晚上睡觉的事,都感到非常有趣,于是大家纷纷回答“一起睡”。“好,那么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睡觉的床面就是一个平面,大家在床上睡,都是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大家能理解平面的意思了吧。”这时学生恍然大悟。“那么谁可以给我们举一下生活中同一平面的例子?”“作业本上放两支笔”、“饭桌上的两根筷子”、“写字台上的两本书”……大家纷纷回答出生活中的同一平面,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

生活中很多例子都是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且具象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带到课堂上,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想象的内容,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因此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会让学生快速悟出概念的真实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这一概念。

二、从题目中出发,让学生做出概念

对于很多数学概念来说,概念本身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是一旦将其运用到题目中,理解起来其实也不是太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这些题目后,再尝试着将概念自己“做”出来。这样的概念虽然不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题目总结出来的,因此记忆起来也不会太费劲。

比如在讲授“减法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上来就给学生讲解“a-b-c=a-(b+c)”这一概念公式,学生肯定难以接受,他们肯定在想为什么前面的都是减号,而加上一个括号后就要变成加号,无法理解也就很难清晰地记忆这一公式概念,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几组题目:“10-5-3、10-(5+3)”,“100-30-55、100-(30+55)”,“66-33-23、66-(33-23)”。布置好这几组题目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由于题目比较简单,大家很快就将答案做出来:“第一组都为2,第二组都为15,第三组第一题为10,第二题为56。”当学生做出答案后,教师先是简单地鼓励了一下学生,然后这样引导学生:“大家仔细看看这些题目和答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前两组答案都是一样的。”“对,教师回答,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换成其他数,答案一样吗?”教师再次给学生抛出了一些疑问,学生根据教师的疑问进一步思考问题,他们首先发现前几道题目之所以一样是因为都有括号,而且括号里面的计算方式由减法变成了加法。其次大家尝试着用别的数字替换这些数,发现答案也是一样的,于是得出“三个数相减时,可以先将后两个数相加,然后再用第一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这与直接做减法的答案是一样的”这样一个道理。随后教师可以将a-b-c=a-(b+c)这一概念讲授给学生时,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就比较轻松了。

很多概念仅凭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记清楚的,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概念,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发现题目中的规律,从而尝试着将概念的基本原理总结出来,这样教师再进行讲解时学生就会比较轻松地记忆。

三、从对比中出发,让学生比出概念

数学中很多概念与概念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要么是相反的,要么是类似的,要么是由一定内在关系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的时候,当某一概念与之前概念有一定联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引导学生对之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然后再引入或者导入新概念,并让学生主动将两个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较清晰地发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后用到一个概念的同时,自然会想到另外一个概念。

比如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先是让学生复习周长的含义,具体是这样引导的:“相信大家对长方形的周长都比较了解,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说一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呢?”“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到,教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继续引导大家:“看样子大家对长方形的周长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今天我们学习一下长方形的面积,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本,边看课本大家边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面积,它与周长有什么区别?”教师没有直接将面积的含义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己总结出面积的含义,并将其与周长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看课本,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与面积的认识:“我认为面积就是一个面的大小,比如黑板的大小”,“面积就是一个平面的大小”,“周长是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边的长度,而面积则是整个面的大小,这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学生通过仔细看课文,得出面积的基本含义后,又通过比较其与周长的含义,最后很好地理解了长方形面积的含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教师如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将其比较熟练地背诵出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也仍会犯很多错误,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学习时,一定要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技巧帮助学生巧记这些概念,首先教师可以多从生活中寻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道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理解这些概念;最后教师可以将几个相似的概念聚集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几个概念自然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3.

[2]尹春晓.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