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培养,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奥妙,验证数学原理,从而提高小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解决教学问题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一、探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在加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能从作业中体验成功,进而达到乐学的目的。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学科间的配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数学概念教学为基础,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需的。对那些其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数学能力,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数学,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他们敏感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帮助他们获取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且有能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和审视教材,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是对数学概念、公式的机械记忆,更主要的在于应用。

三、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培养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概念融于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奥妙的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主要依靠教师有效而艺术地引导,有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生活中那些令他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这是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占据学校教学主流思想之时,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观,主动学习的意识慢慢就消失了。其次,创设情境方便学生开发潜力。小学生有学习热情,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科学而具有生活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十分有必要,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活泼有趣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涉及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传授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而把提高分数作为唯一的目的,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有时很茫然,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从何入手,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应依据具体内容经过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检验这几个解题步骤。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忽略甚至不知道“分析与解答”环节应怎样指导,其实,就是把设计方案和实施环节融入了这一环节中。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在这一环节给予具体指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获得一个结论本身更重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点拨和指导。小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建模思维结构,有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会永远不相交?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然后再进行实际绘图、观察等实践,让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思维中寻找答案,最后构建完整的模型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总之,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要从兴趣出发,要贯穿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具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