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分制下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分制下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学分制在本科教学管理中得到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学生在学习年限、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上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1]。然而,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行学分制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师资欠缺等,在学分制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地方高校探索如何在学分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方法和途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学分制下导师制的实施是解决学分制不足较为有效的方法[2]。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由学校给每位新生指定导师,让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徒”关系[2]。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带动了高校导师制的发展,尤其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热点[3]。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质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基础上,聘请师德高尚、有学识、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树立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分制与导师制并举,可保障学分制改革的成功[4,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气象人才为特色的行业型高校。学校从2005年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学分制,经过近6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减少学分制下教学的弊端,建议有条件的学院开展导师制。为此,应用气象学系作为应用气象学院的教学机构之一,承担了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的探索实践,选择2007级的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实施导师制,经过4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在介绍应用气象系导师制实践的基础上,介绍导师制实施的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方案简介

应用气象学专业每年招新生约100名,师生比约为1∶5。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100%,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50%,青年教师(35岁以下)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30%。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农业气象方向,一个是城市气象方向。因此,根据应用气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生情况,提出“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分阶段”是指在对新生和大二学生实行导师制时,选择教学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和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和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解决。

这也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第二阶段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基础。当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科研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邀请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加强对其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素质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因此,“分阶段”的导师制在整个本科阶段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师生之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最为有利。“双选”是指进入第二阶段,采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施导师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配导师。

在选配导师前,指导教师采取科研汇报、举办学术讲座或读书报告、张贴个人简介和科研成果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等;学生同时采用实名申请、参加课题等形式,向教师宣传自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在第二阶段,参与分配的导师通常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业务中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采取“双选”的方法,更利于透明公开的导师分配。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建设

为了导师制方案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从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制定原则和制度,规范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1.导师制目标体系建设。确立明确的目标,为导师制的实施指明方向。实行导师制要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在学分制下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两者结合,确保导师制的顺利实施。目标体系包含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1)宏观目标,即在学校制定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应用气象系的导师制目标。

(2)微观目标,是指导师工作目标和学生自己制定的成才目标。其中,应用气象系制定的导师制目标是指导教师工作目标的指南,在整个导师制目标体系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指导教师依据系上制定的目标为学生的成才目标进行指导。因此,实行导师制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学生的成才上。

2.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由学院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成员由应用气象系教师及学院教学秘书组成。其工作任务为:负责制定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各种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协调工作;编制导师制实施的工作守则,全面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及时收集学生及其他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导师制的运作情况,完善导师制。

3.导师制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双选”制度,规范导师的聘用程序。其中,能够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经历,且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先推荐。建立监督制度,定期检查导师制实施过程,记录指导内容,每月向学院教学主管院长汇报导师制实施情况,形成院级监督、系级监督和学生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完善导师制实施方案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配套建设约束与激励机制。建立约束制度,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上限,规定各阶段导师指导的主要职责内容。建立激励制度,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数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参加学习或科技活动次数、交流报告场次等定量的指标与指导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4.导师制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价应该着眼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激励导师工作。通过肯定导师的工作,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需要全面地反映导师制的有效性和绩效,做到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可采用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对导师及导师制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用气象系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注重评价结果反馈,以引导、激励导师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整理评价资料,建立评价档案,为学院评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三、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

经过4年导师制的实践,应用气象学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较上届学生平均高6%,四、六级通过率较上届提高9%,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达到98%,较上届提高3%。在毕业生中,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近35%。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数达到22项,其中获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1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达16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共4次,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毕业生中,除攻读研究生以外,40%的学生被机场气象台、航空公司录用,近50%的学生在各级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就业,从事重要的气象业务、服务、气象探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根据2011年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应用气象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7%以上。从上述成效可以看出,在采取导师制后,2007级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更主动地通过导师来寻求解决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导师的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了科技产出,奠定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够在今后的深造学习或业务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建议

学分制下应用气象学专业经过一届学生的导师制实践,虽然建立了导师制运行模式,规范了导师制实施方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同时也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增加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指导教师压力增大,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可以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第二,青年教师通常承担第一阶段的导师制工作。然而,近几年来,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因此,部分青年教师国外学习时间达到1年以上,使得指导学生的任务无法实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指导任务成为虚设。因此,建议采用导师组的形式来避免这类问题。导师组即由某一位学术带头人或教授牵头,由几位教师形成一个组,组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指导分配给该组的本科生,无论原分配教师是否在校。但该方法需要加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得指导工作不流于表面形式。第三,学生的科研创新产出需要学院或学校给予更多的经费投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的兴趣,也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费压力。

五、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一个内容和保障制度之一,对本科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分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终极目的。我校本科生导师制还刚刚起步,在积极探索导师制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交流,通过整和、优化,创造出一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