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炳灵寺第138窟壁画加固与修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炳灵寺第138窟位于下寺石窟群北侧,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绘藏密壁画,现存壁画由于岩体开裂、鸟类活动和人为等因素,出现了脱落缺失、开裂、污损等多种病害,尤其是窟顶部分壁画地仗与岩石脱离,随时有可能出现下坠损碎的危险。为此,工作人员对该洞窟壁画先后进行了清理壁画表面污损物、灰尘及鸟粪、开裂壁画加固回贴、空鼓壁画粘接压平、已脱落壁画断面封护等措施。经保护处理后的壁画稳定性良好,画面清晰,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炳灵寺138窟;壁画加固;壁画修复
[中图分类号]K87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26-02
炳灵寺第138窟位于下寺石窟群北侧,是三层石窟中位置最低的洞窟之一。该窟初凿于唐代,造像为一佛、两弟子、两菩萨;壁画系明代重绘的藏密壁画,顶部绘坛城,坛城开四门,中心一佛周围绘七层佛塔。坛城一周外绘十四身佛,正壁绘有白、绿度母像,南壁绘有六臂观音、僧人。北壁绘有六臂观音、藏传佛教四大成就者像、四身吉祥天女等。
138窟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轮廓清晰,形象逼真生动,体型丰满,清俊细腻,衣饰繁杂而流畅。这组造像是研究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窟壁画内容充满着漫无边际的大乘思想及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壁画整体在题材处理上表现出娴熟的技巧,在画法上则达到相当高的的水准,是研究藏传佛教历史、艺术等方面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为和自然等因素,138窟内造像及壁画出现了不少病害,若不及时进行保护和维修,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将逐渐消失,其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将得不到全面的揭示和彰显。
一、138窟维修前期调查
(一)环境监测
炳灵寺石窟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气候。一年中,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气温21℃,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气温-6.1℃。年平均气温较高,岩石表面最高可达60℃以上。1968年刘家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极大地改变了位于库尾石窟的区域小环境,相对湿度和降水明显增加。由于资金短缺和人员配备匮乏等原因,长期以来,炳灵寺石窟在气象数据监测方面手段落后,科学持续性等方面做得不到位。2009年7月,安装了新型气象站,对以往监测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科学评估。
(二)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分析
壁画颜料为矿物颜料。地仗制作――窟顶草泥层,厚1厘米左右,制作材料有黄土、麦秸秆等。
(三)保存现状调查
正壁主尊与南北弟子间白、绿度母腿部分别缺失面积约600平方米、520平方米,已脱落壁画处石孔尽显,可能是附近村民寻宝所毁。
窟北壁石雕菩萨外侧四块壁画彩绘层缺失,缺失面积分别为300平方米、72平方米、63平方米、16平方米,脱落处画面已不清楚。弟子及菩萨间缺失一块面积为81平方米的壁画彩绘层,距窟底17厘米。窟顶缺失两块面积分别为300平方米、25平方米的壁画。
(四)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1.壁画开裂
136、137、138、144、145窟纵向卸荷岩体裂隙发育是导致壁画开裂的主要原因,在138窟该岩体裂缝贯穿窟顶南、北两壁及窟底。该裂缝最宽处达8厘米,最窄处有4厘米,深度不详。因受依附岩体开裂影响,相当一部分壁画已脱落,现存壁画的地仗与依附岩体完全脱开,随时都有下坠掉落损碎的危险,尤其是窟顶岩体裂隙两侧开裂壁画,其边缘向下弯曲,距离依附岩体达5~7厘米。
2.壁画造像污损
138窟壁画污损情况:其一,1997~1999年实施的炳灵寺岩体加固工程施工中,由于灌浆处理不当,南壁菩萨小腿部有不少水泥泥浆渗出,渗出的水泥泥浆已固结在菩萨脚背、台座及壁画表面,给清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其二,窟门安装的简易纱窗从根本上未能阻止风沙的进入,虽说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清除,但佛像、壁画表面仍有不少灰尘沉积;其三,栖居于石窟的野鸽子等鸟类进入洞窟活动,鸟粪污损造像及壁画相当严重。
3.壁画空鼓、酥碱
138窟位于最底层,在同一水平线146窟旁有一眼渗水点,逢雨季时,该渗水点渗水不止。底层洞窟长期潮湿,是该窟内壁画空鼓、酥碱的主要原因。另外,岩体裂隙发育、壁画地仗与岩体自身粘结力不强等是壁画出现空鼓隆起和酥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修复前粘结加固材料的选用
138窟开裂壁画已脱落截面、空鼓隆起等部位极其脆弱易碎,我们选用了在画面层与地仗层之间具有一定深度和较强的结合力、无色透明且在壁画表面成膜却没有眩光、使壁画表面色泽不发生变化的3%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为加固材料。选用含盐碱量低的澄板土和麻刀作为填充材料。
四、壁画的修复过程
(一)清除壁画、造像表面沉积灰尘及鸟粪
洞窟长年开放,即使窟门安装了简易纱窗,但洞窟仍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的状态。因此,沙尘等杂物在风的携带之下,不少落在整个石窟造像和壁画表面,即使处于最下层的138窟,窟前虽有防护坝的遮拦,还是有不少沙尘等杂物进入洞窟,在造像和壁画表面沉积。另外,石窟群中有不少野鸽子栖息活动,抓伤、污损造像壁画的现象十分常见。沉积于造像和壁画表面的灰尘和鸟粪影响到文物的充分展示,使人们对于造像和壁画的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实施对138窟造像和壁画表面沉积的灰尘及鸟粪清除时,我们采取了由易到难,渐进的、可控制的方法:用软毛刷、洗耳球等工具清理造像壁画表面的浮土;用竹签、修复刀等小心翼翼地清除壁画造像表面的鸟粪等;对壁画质地比较脆弱易损部位沉积的污染物,先用2%的聚醋酸乙烯乳液进行预加固,待干燥后再用竹签一点点慢慢清除。
(二)清除开裂壁画地仗层与岩体间的砂石颗粒
开裂壁画地仗与岩体间的砂石颗粒为岩体开裂、挤压时产生,这些砂石颗粒堆积在壁画地仗上,对已裂损的壁画有沉压、挤开等负面影响,还会对壁画的回贴起到阻碍作用,回贴前需要将这些砂石颗粒清除干净。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选用带有小钩的修复刀从138窟上层137窟右下方的岩石裂缝处慢慢地掏掉砂石颗粒,而后用洗耳球、注射器(去掉内芯,尾端安扎吸奶器橡皮球,前端安橡皮管)等工具清理干净。
(三)开裂壁画加固回贴
首先,针对壁画地仗含砂量大、吸水性强的特点,我们采用2%的聚醋酸乙烯乳液对开裂地仗进行渗透加固3~5次。其次,待已加固的开裂壁画在干燥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强度后,在地仗与岩体上填补一薄层麻刀泥。再次,在壁画彩绘层表面铺垫3厘米厚的海绵,下托木板,用支架支顶回压。最后,待填补的麻刀泥干燥,壁画地仗与岩体黏结牢固后,拆除支架。
为了使裂缝在视觉上不影响壁画的完整性,我们对其用麻刀泥进行了分层填补,在填补完最后一层麻刀泥时,确保填补泥层在平面上低于壁画表面3~5毫米。还要对裂缝进行做旧处理,使其与壁画原地仗色泽上“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四)空鼓壁画回贴压平
138窟壁画整体厚度较薄,窟壁最薄处仅有3毫米,最厚处不超过1厘米。所以,我们用2%的聚醋酸乙烯乳液注射渗透地仗,待稍干燥后即用较大的修复刀回贴压平。
(五)脱落壁画断面边缘加固
用2%聚醋酸乙烯乳液注射加固3~5次,然后用5%的麻刀泥封护,使断面与岩体间粘接紧密,麻刀泥表面要低于壁画表面2毫米左右,并进行做旧处理。
五、结语
通过对138窟实施保护修复工作,使该窟现存壁画出现的各种病害得到了清除和治理,画面清晰,保存状态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也为下一步对135、136窟壁画实施保护维修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