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探讨基层医院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率。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56手术切口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状况、术前吸烟、术后剧烈咳嗽、手术操作、手供室管理、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结论 超长使用抗生素并不降低切口感染。改善切口缝合技术、严格的无菌管理、积极的手术前准备、缝合前分层切口清洗、肥胖患者避免切口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9.65%~17.65%[1]。在国内发生率可高达13.10%~18.10%,国外5.11%~21.10%[2],约占医院感染病例25.10%。在出现此类感染后,患者的切口可能会延迟愈合、裂开,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感染管理内容。为了解我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我院近年来对314例普外科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整理,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普外科手术患者314例,病种包括:胃溃疡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肠破裂修补术、阑尾炎切除术、疝修补术、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均采用硬膜外麻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后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7 d以上。发生切口感染56例,本组病例发病率为17.8%。其中一类切口9例,二类切口19例,三类切口28例。患者情况:年龄9~56岁。无内分泌疾病合并者。其中营养不良9例,术后咳嗽14例,肥胖33例。术中使用电刀43例,手术室供应室改善后共作102例手术,其中感染9例,感染率为8.8%。

1.2 切口感染标准 ①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②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③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调查的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g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用药1次/2d),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min,照射1次/d。

1.3.2 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6例,切口感染率为17.8%,全组患者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7 d以上,一类切口感染率超过0.5%。一二类切口感染率达51.4%。手术室供应室改善后感染率为8.8%。从统计结果看,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手术操作、缝合技术、电刀使用、手供室条件有直接相关。

3 讨论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其对策。

3.1营养状况 本组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组感染率为2.83%,肥胖组感染率为6.67%。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既会影响到手术本身,还会影响到术后切口的愈合;术后有部分患者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不能或不愿意摄取食物,同时术中、术后的出血,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从而造成术后免疫力下降,切口感染极易发生;肥胖患者因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发生切口感染的机率较大。

3.2 腹壁切口清洗与修整 切口的感染程度与切口细菌的数量和活力有关,所以切口的清洗缝合显得特别必要。首先对切口进行反复冲洗,减少细菌的数量,关腹时生理盐水反复分层冲洗腹壁切口。特别是剖宫产术后因羊水及其中的胎脂、胎粪等污染,更应反复清洗。同时对因手术牵拉、钳夹等原因而致的无生机的脂肪组织的切除也是预防切口感染重要的一步。

3.3切口使用电刀 电刀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但切、凝同时局部高电流极易造成组织烧灼伤。切脂肪层时,由于脂肪组织供血较差,对热敏感,反复电凝后易产生液化坏死,导致切口液化、延期愈合。使用电切、电凝时要快速利落,不可随意加大功率反复电灼。

3.4手术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 研究表明,患者进行手术时,每小时于手术区域降落的细菌数目在3.5~6万个,因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手术切口长度越大,则其手术切口暴露时间及范围也越大,患者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对手术切口污染的几率相应提高,最终将提高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因此若患者手术时间需超过3h或手术切口需大于10cm,应于手术前对其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从而使其手术切口周围组织维持至少1h有效抗生素药物浓度,阻碍细菌于手术切口进行生长繁殖。

3.5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 本组显示有经验医师缝合切口的感染率为7.3%,而由低年级医生或实习学生缝合的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升高(14.2%),表面上与缝合人员有关,其实质是与缝合技术有关,在切口缝合过程中,如果残留无效腔,易于导致腔内积血、积液、异物存留及切缘对合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同一部位反复进针、出针,极易导致皮下脂肪液化,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性反应,并增加了缝线沾染的机会,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使切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机会等。

3.6吸烟与术后咳嗽 有吸烟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24.1%。多数发生切口感染的吸烟者为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病员,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骤增未能及时完全排出易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咳嗽切口反复弛张影响愈合。因此,腹部手术患者应在术前2w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翻身拍背咯痰,雾化吸入化痰;术后使用多头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3.7严格的手术室管理 手术室是人流与物流聚集,污物与无菌物品并存之地,感染来源多,渠道多,是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外科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手术无菌技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任何一个规范、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无菌技术的要求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基层医院因手术室条件简陋和管理粗糙,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我院新手术室建设后,一切均按院感要求及手术室管理制度执行。手术感染率从19.7%下降到8.8%就是有力证明。

因此,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状况、术前吸烟、术后剧烈咳嗽、手术操作、手供室管理、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改善切口缝合技术、严格的无菌管理、积极的手术前准备、缝合前分层切口清洗、肥胖患者避免切口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所以,必须针对个体进行全方位预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管理,降低院内感染,从而达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或只是预防性使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仟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年~1999年监测资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

[2]朱士俊,现代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