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领域互相间交错融合,形成新的合力,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面貌。物理课堂教学也一样,离不开各学科的互相支持,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应如何得以实现呢?本文就谈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望各位同仁指正。
一、与语文学科的渗透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民族,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当我们沉浸在其间的美景中,忽然觉得天地只属于自我。但当我们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去发现时,原来世界是共通的,一切原理都来自生活,生活的一切都可以用某一原理来释疑。作为一个物理老师,就应该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某一现象。比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和扩散现象”一节时,我呈现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让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掬水月在手”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弄花香满衣”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衣服里的缘故。再如,教学“振动”一内容时,我出示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中“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让学生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发现“钟声”是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学生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自然很有成就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可见物理课堂教学与语文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二、与化学学科相融合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是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般来说,化学研究的是物质原子的分解与重新组合的一般性规律,主要研究的是分子与原子,并从反应变化规律中总结并加以应用。可以说化学研究的是“化”,即变化,物质的变化。而物理学侧重研究自然现象,包括光、电、热、力等等,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的甚至宇宙的物质规律。其强调的是“理”,即道理、规律。但在实际的物理学中,物理化学是不分家的。特别是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可以把它们组合运用,收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压强”这一知识点时,如何减小压强,其中之一是增大面积(体积)。我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明白,在一锥形瓶里放置适量的白磷,橡皮塞上引一个导管,在导管的上方捆绑一个气球,然后燃烧白磷。我问:“为什么这个气球会膨胀呢?”“如果不安装这个气球呢?”。学生讨论后明确,原来是增加气球为的是增大气球体积,从而减小压强。其实白磷燃烧是属于化学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关于压强的问题。还有在做物理实验时的许多材料就是化学药品,如做电流的化学效应实验中用的硫酸铜溶液,“熔解和凝固实验”中用的硫酸钠。这都是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相融合的教学。
三、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物理与数学的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是最常见的,数学思维完全可以用于物理学习中,在学生做物理练习时,不仅要用上数学的常用工具,还要用上数学的知识。我们经常也说“数理”不分家,就是说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十分紧密。如在教学物质“熔解”一节时,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看清熔解的过程,我在教学时,就用曲线把熔解的过程描绘出来。再如教学“电流”一节时,先让学生明确:“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也叫电流强度。即I=Q/t。如果在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C,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A。”这时,我也用数学中的函数关系,表述I、Q、t三者间的关系及变化。通过这个表述,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电流强度与电荷量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四、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现代科技,我们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效果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直观鲜明,把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现象,通过动画来呈现,就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特别是现代媒体的声像功能,让静止的物理知识运动起来,增添许多趣味性。用现代媒体还可以模拟物理实验,当一个实验没有足够的材料或场地来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物理情景模拟出来,既符合物理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又满足物理新课程的“学科大融合”的要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要学会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为物理教学服务。
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课程都能与之联系起来,如心理学、生物学等,如果我们能够树立大课程观,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教学的点,也能为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找到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