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百工》重新诠释在地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百工》重新诠释在地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位朋友的邀请下,我参加了辅仁大学的毕业审查会。在审查会上,我被一组学生的毕业作品――“失落的百工”深深感动。四个学应用美术的学生花了一年的时间,骑着两台摩托车,跑遍台湾。他们从网络上搜寻资料,找到那些行业,然后去第一现场,接触老手作艺人,访谈、拍照。这个过程里,四个人有所分工,但又是一起完成所有的工作,他们的态度让我很感动。在毕业审查会后,我跟他们的指导老师说,我要做这本书。

这个题材是一直放在我心里的,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种遗憾,是关于那些正在慢慢消失的老手作的。可是,我又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切入角度来做这个议题。当然,如果是十年前让我接触到这个议题,《寻百工》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会变成记录式的。说实在的,就这个题材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优秀的文字写作者和摄影者,可是这些年轻人诚恳做事的态度感动了我。我们的相互碰撞,产生了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对那些没落的老行业,有一点年纪的人才会有感情,可是这四位作者那么年轻,也因此让我思考,如何去重新定义和诠释那些“老的东西”,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

如同做其他自制书一般,《寻百工》现在所呈现的面貌也是重新编辑过的。编辑介入,是把原有的素材进行重新思考和架构,为这些素材重新定义,赋予它新的意义。这部分花了很多时间。通过构架的构建,建立一个连结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面,让读者有兴趣去了解这些“老东西”,觉得这些“老东西”也是有未来,有意义的。比如,书中有一个篇章是“找乐活”,我们把乐活的概念融入老手作里,借此表达:原来传统的东西里,也有迎合现代生活观的部分。因为手作代表一种很慢的态度,是贴近生活温度的方式。

在做《寻百工》的过程中,我也重新思考local和global应该怎么进行对话。我们一直说要做台湾本土的东西,但是台湾的东西就只能是台湾人才能有共鸣吗?或者,所谓的本土化,一定要放在全观的视野下,在一个大的脉络里,跟别人去比较才能突显吗?其实未必如此,本土关怀并不需那么大的格局。平常生活也有美学,常民当中也有达人。或许,我们可以从寻常当中发现世界共通的语言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