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启智慧学贵熟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启智慧学贵熟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又要勤于思考,才能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问”对于“学”而言,起到了引导作用,是“学”的方向与目标;反过来,“学”也在促进“问”的深入。二者构成了启发式教学的两大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设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63-02

作者简介:高松花(198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而“学”对小学语文学习而言,既涵盖了知识的内化,又少不了知识的外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一、依文设问,渐进思考

语文课堂提问不能脱离教材,以教材为纲,才能使“问”有的放矢,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在循序渐进中思考。因此,要秉承课文框架设问,即按照主线与分支的发展脉络来设置不同的问题,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

(一)主线设问。主线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情节推衍的脉络,也是学生阅读中所依循的线索。作为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问首要遵循文章主线而设,以便引导学生根据主线来探究文本、深入思考。如《剪枝的学问》,其主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初闻剪枝到了解其功效,作者对剪枝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进行悬念设问,即“你了解剪枝吗?”这样的问题可激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随后直入主题:“你知道王大伯剪掉粗枝的用意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又加深了一层。这样依循主线提问,可推动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课文,在脑海中梳理全文的总体脉络。

(二)分支设问。课文的分支是与主线交错发展的,从文章脉络来看,分支往往是情节转折的关键性因素,弄清分支对主线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使学生立体地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仍以《剪枝的学问》为例,在主线发展的过程中,分出了不同的分支,如剪枝的功效、对王大伯的桃园的描写等内容。在提问中,也可从分支问题开始,逐步引出主线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种植方面,进而再问“王大伯剪掉枝条后,为什么说结桃子全靠留下的枝条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剪枝的功效,最终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写作用意。

二、启发设问,弹性思考

(一)凭趣设问。兴趣是阅读的驱动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教材未能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是其抽象性与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之间所形成的冲突。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增加趣味性,在设计问题时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剖析文本,这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颇感兴趣,教师可以这一句作为提问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播放杏花盛开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再进一步提出与“满园春色”相关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地根据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二)弹性思考。课堂提问也需要给学生呼吸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的天空中畅游。弹性思考是学生由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化的关键,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质疑并勇于提出质疑,是弹性设问的最终目标。比如《游园不值》一诗,初读之后,学生往往对“不值”二字产生疑惑。在教学中,教师留意到学生思考的难点,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这样好的景致,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用了‘不值’二字呢?”这种直奔主题的问法,既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又使学生从被动思考转向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回味诗的内容,有效地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开放设问,谐趣思考

(一)放飞思想。开放式问题只是指出学生思考的大方向,没有设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束缚较小,可让学生充分挖掘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阅读有助于学生反思阅读内容,结合自身经历去探究作者所勾勒的文本世界。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揣摩公仪休的心理变化,并运用反向思维创设问题:“面对送礼的诱惑,他内心是怎样挣扎的?如果他收下了贿赂,大家设想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他的学生会如何看待他?”创设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情,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自由思考。

(二)谐趣设问。提问的趣味性是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教学中,虽然文字是抽象的,但教师所用的语言却是鲜活的,这些语言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教师与时俱进,适当地在教学语言中融入流行语,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才能吸引学生。如上面所提到的案例中,由于“公仪休”没有收下贿赂,在学生、家丁,特别是送礼人面前树立起浩然正气,展现了他为官的清正廉明。教师在提问时不妨诙谐一些:“公仪休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他抵挡住了美食的诱惑,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同学们是怎么看的?”教师在设问中用了“正能量”“你怎么看”等流行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进阶设问,智慧思考

(一)分层设问。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可以满足引导不同层次学生阅读的需求。比如《蚁国英雄》这篇内涵性较强的课文,在创设问题时,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蚁团面临怎样的困难?”在学生在陈述完后,教师紧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惊呼‘万万没想到’?”这一问题增加了难度,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前面两个问题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泛化问题,接下来则提出拔高性的问题:“你从蚂蚁身上看到了什么品质?”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思考寓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播撒智慧的种子,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是对文本的寓意能够有自己的理解,使思想得到升华。如上面所提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中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课文,从蚁团依靠团队力量“冲出火海”的一幕,可以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但更深层次的感悟是为他人活着而奉献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当蚂蚁兵团的士兵们面对死亡威胁时,是怎样选择的,他们的付出有怎样的价值?”学生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也升华了个人的思想境界。

启智慧,学贵熟思,唯有针对性、有策略地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主动思考,而在教学中分层次提问,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是以“问”促“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潘文杰,尚雪娇. 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2]刘会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学周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