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抓五个点 设问启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抓五个点 设问启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空白;矛盾;突破;发散;疑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74―01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巧设问题情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五个“点”来设计问题。

一、空白点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露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启发想象去填补空白。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感性认识,产生情感体验,发展形象思维。

二、矛盾点

1.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焦急而又耐心”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教师设计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老奶奶崇敬总理的情感。

2.阅读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多么温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学生会困惑不解: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教师由此设问,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明好处,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突破点

l.课题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眼睛”深入课文的“内脏”。作为课题的中心词──题眼,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题眼设计问题。

2.关键词语。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其“关键”就在于它会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如,《要下雨了》一文的最后一段:“‘哦,原来是这样!’小白兔明白了。”“明白”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重点句子。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导读性很强,教师可以直接用这句话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少想自己、多想别人的优秀品质。

4.主要段落。课文中描写精彩、表现中心、承上启下的段落也具有揭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过渡段,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在那里?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四、发散点

l.课文中心的引申义。有的课文写作年代较远,而为了体现德育渗透、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揭示课文中心的引申义。如,《将相和》一文的中心引申义是:告诉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教师可以此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2.课文内容的概括义。有的课文内容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对课文内容作精心的概括,通过课文内容的概括义提问。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概括义就是相对论。课文的创新教育就在于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对论。教师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3.课文内容的想象处。课文内容的空白处、省略处、含蓄处等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狼和小羊》一文,小羊的命运如何,课文并没有明确交待。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引导学生对小羊的命运作出各种合情合理的想象。

五、疑惑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人们的思维常常是由疑问启动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文中一些易于混淆或相近的概念、似是而非的问题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根据疑惑点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战斗”、“战役”、“战争”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教师可让学生按三个词表意范围的大小进行排序。

以上“五点”都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性地抓点设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阅读训练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