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及其教育的状况

1.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在调研中,我们围绕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这四个层面展开。大多数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80.6%的学生对父母的生日记得很清楚,61.3%的学生每年都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87.1%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9.7%的学生从来不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也从不主动做家务。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老师怀有一种尊敬与感激的感情,但不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少部分同学,对老师的辛勤培育表现出冷漠。22.5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看望老师;54.84%的学生表示在过年过节时会送去祝福;16.13%的学生心里感激,但没有表示出来;6.4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表示感激,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3.23%的学生甚至认为路上遇见老师,都没有打招呼的必要。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会受到同学、他人及社会的影响,肯定自己与整个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他人或社会有助于自己时,会表示感谢;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自己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以为然。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成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他人无关;6.5%的同学不喜欢与宿舍同学相处,认为很多习惯无法协调;16.1%的同学在别人有困难时,不太费事才会帮忙;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大部分同学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87.1%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在国家有困难时,挺身而出尽自己的一份力;12.9%的同学表示会有其他人解决,自己不会出面;83.87%的同学认为是国家的发展给了自己良好的生活环境;16.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与国家无关。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有少数同学的感恩意识不是很强烈,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恩情及日常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都默默记在心里,并立志回报。唯有不足的是,很多同学不知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也是我们高校感恩教育需要引导和突破的重点。对于极少数缺乏感恩意识的学生,应通过各个平台加强教育,引导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

大部分同学对当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评价不高。58.06%的同学表示有必要在大学里开展感恩教育,但也有41.9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大学里的感恩教育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但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收效寥寥,对于教育的效果颇有争议。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部门院系学生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据了解,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部分篇章涉及感恩。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成为当下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工作者队伍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从班级活动看,29.03%的同学表示进入大学以来,所在班级开展过感恩教育活动;48.39%的同学表示没有,22.5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学生印象较为深刻的感恩教育活动有:主题班会、母亲节寄贺卡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为山区儿童捐赠书籍等。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50%的同学表示效果良好,内心深处有所触动;50%的同学表示效果一般,活动前后没什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与组织者的能力、活动形式是否吸引人、活动目的是否明确等相关。在班级以外,仅有12.9%的同学参与过学校其他组织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67.74%的同学没有参与过,19.3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总体而言,高校的感恩教育较为薄弱,没有系统地推进,且活动效果受到各方面影响,较不理想。因此,若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则应当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重点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主要由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三方面组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开始的时间更早,持续更久远,影响更深入。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对其之后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在两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有些父母自身缺乏感恩意识,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其二,如今很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呵护,使得有的大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习性,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2.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多元价值观,金钱至上、不孝敬父母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和方便,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能抵御这些负性价值观的冲击。与此同时,选择的多元、思想的差异、互联网对生活空间的挤占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越来越少,这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进入大学之前,在高考压力下,学校通常会主抓文化课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进入大学以后,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较为薄弱,收效甚微。目前高校在感恩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有的高校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对感恩教育投入力度不够;(2)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因而效果不佳;(3)感恩教育的内容、层次不清,缺乏系统地推进。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应围绕两方面内容:其一,强调感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其二,通过各类感恩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表达感恩之情的渠道和平台。而感恩教育的开展,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也非一时即可产生效果,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者通力合作,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在被问及哪些个人或组织应当承担感恩教育的职责时,辅导员占比88.24%,思政类任课老师占比70.59%,团委或学生会占比47.06%,学工部占比29.41%,专业课老师占比17.65%。

1.加强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获得学生信任。因此,辅导员应当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由于辅导员受本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所限,未必能很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及院系应对辅导员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搜集典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案例,共同探讨如何在班级的层面上开展感恩教育。辅导员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从班级的管理者转型为教育者,将感恩的理念贯彻于班级活动之中,设计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又能启发他们有所感悟的活动,并适时点破活动的意义。此外,辅导员应当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感恩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任课老师积极配合,将感恩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课老师需承担部分职责,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纳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比重,或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以引起学生重视。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强化授课效果。

3.抓住教育契机,营造感恩氛围。

学校氛围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应抓住教育契机,将感恩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将感恩意识内化成自我的价值观。高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但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如何寓教于乐、将教育理念贯彻于精彩的活动之中,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团委、学生会应当整合各个学生团体的资源,倡导感恩理念,并积极提供平台,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让更多同学关注并参与其中。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要努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学校为纽带,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拓宽感恩教育的渠道。如上所述,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事施教,使感恩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并为其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

作者:王银飞 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