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循《大学》而大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大学》而大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人生的大学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循《大学》而大学,追求“大人”之风,遵行“大人”之道,做一个真人,不自欺,不欺人,追求真知,探求真理;做学问,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做事,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教育工作者循《大学》而大学,对自身专业发展、修身养性、教育学生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

读《大学》之语,情发于形而动于中,治国、求学、管理、教育、修德、治民、德才关系等包罗万象,句句良言,字字珠玑,受益良多。朱子在《大学》中谈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学者的品德。《大学》之道,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读“初学入德之门”,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人生的大学问。

一个有境界的人,规划人生,张扬生命,不断提高内在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奉献社会,才是“大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循《大学》而大学,对自身专业发展、修身养性、教育学生等方面均意义重大。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循《大学》而大学,追求“大人”之风,遵行“大人”之道,首先要做一个真人,不自欺,不欺人,追求真知,探求真理。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在高修养、高学识的笼罩下,往终点去的方向看待每一个生命个体。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教育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客观事物、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受教对象。目标不是胜利,学生不是工具,我们和我们的受教对象要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为了成绩教育而残害对学生“人”的教育引领。“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正心修己,对学生的教育引领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目标和方向也会有异,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所谓“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其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学问,须持之以恒,平心静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我们遇到的时候应该怎样曲面对呢?曾子一方面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也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他,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就是要同时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当做到“身无忿粒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时,就能够做到“慎独”,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摈除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白自己的方向,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再次,做任何事,都需要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对待学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致知在格物”,从格物到修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静、安、虑、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而后使内心平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索,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平常、旷达,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探究不了的呢?

《大学》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持续不断地涤净污垢,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旧图新,创新思想,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考虑到将来就需要目光长远,目光的长远取决于心胸的博大。人的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都才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从而达到最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