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中餐国际化论坛上的讲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商业经济新常态与新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会议认为,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消费、投资、进出口、产能、创新、市场、资源环境、风险化解和宏观调控九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商业经济也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商业经济成长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1.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
目前,我国内贸流通领域就业人数超过1.4亿,约占第三产业就业总数2.96亿的48.2%。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在内贸流通领域中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就有281万个,数量居我国第二、三产业各行业第一位;从业人员3315万人,居第三位。有批发和零售个体经营户1643万个,从业人员4167万人,个体户数与从业人员数均居各行业之首。
2.社会消费品总额规模大,人均进步快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不考虑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53倍。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14.4倍。
3.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作用
商业作为从事劳动价值交换的产业,也是不可替代的民生产业。从1978年至2013年的36年中,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居第一的有20年,投资居第一的有13年,净出口居第一的有3年。马克思关于“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的科学论断,已经逐步成为现实。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神经,我国商品流通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二)消费增速快于经济发展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社会消费的重要指标,内涵与增加值不同。但其发展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关联度大,走势相同。统计表明,1979-2013年,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15.4%,批发和零售业平均每年增长10.5%,都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8%的速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速也会相应下降,但快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商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取代“一、二、三、零”的批发方式及单店经营模式,成为新常态。
我国限额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在“十二五”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将达到20%左右。零售百强企业基本上全部实行了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2013年实现的销售额占社零总额的11.7%。
我国2013年全国货运量达410亿吨,货物周转量16.8万亿吨公里。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商业企业信息化迅猛发展,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加快融合。
(四)商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历史上公有经济为主的传统商业,现在已经形成内资与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商业已成为全面开放、市场化程度最高、活力最大的经济领域。
批发零售企业结构:2013年,全国共有批发和零售企业281万个,其中批发业占62%,零售业占38%。
经济成分及所有制结构:全国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7%。内资企业中,国企占1%,私营企业占70.1%,股份有限公司占1.1%,有限责任公司占17.4%。
从业人员结构: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1%,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分别占2.7%、3.2%。
商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度最大的领域,法制与诚信建设任重道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任务繁重。
(五)创新引领新常态
全面开放的商业也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域,各种创新异常活跃。除了商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外,商业模式创新更是日新月异。
商业模式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组织形势、服务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重组的企业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广、模式种类多,发展潜力大,竞争十分激烈。具体模式可以学习和模仿,但是,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是核心和关键。
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商业组织形式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世界的零售百强无一不采取这种现代化的服务方式。沃尔玛长期居于世界500强的前列乃至首强,就是其突出的代表。
依托现代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购”,使市场统一,难以形成边界,满足了购买群体“低价、便捷”的需要,阿里巴巴与亚马逊成为成功的典范。
深刻理解零售与消费的核心和本质,强调服务、体验、参与、文化,使百货等业态向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发展,实现“网上比较、实体店成交”的O2O全渠道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生活更高的追求,又使实体经济发挥优势重获信心,国美、苏宁、大商是其典型。
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双向同步发展,使供应链、网络化产生新的竞争力,香港冯氏集团、天津物产、浙江物产异军突起。
超市、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各种业态、业种异彩纷呈,社区店、便利店、无人值守购物方式正在蓬勃发展,使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感受。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呈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需要及早防范。宏观层面应当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过剩产能化解方面的风险。商业领域需要加强法制、诚信、体系、规划方面的建设和标准化与统计方面的基础工作。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这也是我国商业发展的机遇和必由之路。
二、住宿与餐饮业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全国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20万个,从业人员692万人;住宿和餐饮个体户241万个,从业人员1069万人,个体户与从业人数均居第二、三产业各行业第三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初步核算经济数据:餐饮收入278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199亿元,同比增长6.2%。
我国餐饮业经过两年的调整,总体上已进入理性消费的正常状态,各种数据可比性强,基本上适应人均7000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等收入消费水平,但是,我国餐饮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201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
中餐国际化发展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基础和“根”都在国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加工食品的原辅材料、加工操作的技术标准、大师的技术等级评定、菜式风格的确定等无不源于中国本土和中华文化。中餐国际化发展应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要大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经营的理念和管理技术,积极促进中餐国际化发展。中华美食,世界瑰宝,国际化发展前途远大,前景广阔。政府、社团组织、企业要形成合力,加快中餐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诚为本,诚以质为根”。食品安全是古今中外从政府到广大消费者都高度重视的大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安,以德治安,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中餐国际化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工程,也是很有意义的主题,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一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充满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