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批评行为对大学生作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批评行为对大学生作用效果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研究高校教师批评要素与大学生被批评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命题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解释,并对高校教师批评行为提出四条相应的策略性建议:教师应树立公平尊重的批评观念;教师批评重在引导;教师需要注重批评反馈,构建高效反馈系统;构建高校师生交流平台。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批评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Criticism to Students

HUANG Shuiqing[1], CHEN Changwei[1],

XU Wenjing[1], HUANG Jingsheng[1], SHE Yanl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2]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s the precious human resources whic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ity promote, the univers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university student's raise. Criticizes the essential factor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fter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teachers criticizes the effec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that the proposition supposition, conducts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theory to explain, and criticizes the behavior to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to propose four corresponding strategical suggested: The teacher should set up the fair respect the criticism idea; The teacher criticizes again in the guidance; The teacher needs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riticize the feedback, the construction highly effective feedback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the platform.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riticism; college student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并设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则明确提出具体工作方针之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中国教育已由简单的“传授知识”慢慢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及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发展。

批评,作为高校教师育人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容易在学习、道德、纪律、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好的“苗头”,教师可能会采取批评策略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去。然而一旦批评没能通过正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破裂、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对其生理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认可的批评学生不一定接受,教师想要传达的意思学生不一定能深刻体会。这种情形不仅让教师感到尴尬困惑,也给高校教育带来阻碍。因此,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的批评对大学生作用效果。旨在通过论述与批评相关要素及其效果,给大学教育一份宝贵的参考。

1 概念的界定

1.1 即时反应

即时反应表现为教师批评一瞬间大学生的反应。即时反应包括内在反应和外在反应。内在反应包括对教师的态度、对批评事件的态度等心理活动;外在反应包括神情、语言、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

在《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中谈论到批评应答策略――接受和反批评两大类。该文章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清晰阐述各类应答策略,并暗示批评被接受与否不能单纯从学生认可的角度出发。接受批评可以表现为“表里如一”,即表面接受内心也接受;接受也可以表现为“表里不一”,即表面接受内心不接受,而这是学生采取的对自身最为有害的策略。该批评维度是从接受和反批评思考问题的。本研究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来观察大学生遭受教师批评时其神情、语言、行为及态度,了解即时反应对行为更正效果和综合素质提升效果的影响,以此来看待批评是否能够达到教师希望得到的效果。

1.2 行为更正效果

华生(J.B.Watson)和斯金纳(B.B.Skinner)将行为定义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认知学派则将行为视为心理表征的历程,对外显和可以观察的行为反而不重视。行为即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也包括内隐的意识历程。组织行为学中专有名词“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指根据强化理论的原则改变人们不正常行为或不良的一种技术和方法。组织行为矫正是改变影响组织绩效的行为,以便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奖惩激励。

本研究认为教师批评行为是指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期望,教师采取批评策略以更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批评内容(实践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娱乐问题)为依托,采用问卷和案例的研究方法研究行为更正的效果。在判定某一次批评是否有效的标准:该行为是否更正以及更正后的效果。

1.3 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

本研究所论述的综合素质提升效果体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其定义是大学生为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环境必须具备的各种具体能力。

经济全球化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观念转换慢、生活方式不适应、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对外界环境不适应、耐挫能力差等问题,令教育者不得不深思中国高校教育模式。借用梅贻琦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的总结:“清华大学之教育方针,概括言之,可谓为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只用。”换而言之,教育应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密切结合。大学校园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前的预备阶段。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如何,将对往后的人生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微型的社会,通过测量大学生在校适应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2 研究方法

2.1 测量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焦点访谈小组等方法深入了解教师批评过程并构建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教师批评行为对大学生作用效果问卷。本研究通过问卷试调研,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别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中只有“综合素质提升效果”属多维概念而需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评估概念结构的假设,本研究通过AMOS软件对其概念结构进行CFA检验。)、信度检验、区分度分析和相关度分析,得出结果显示,问卷的整体设计较有可靠性和代表性。修正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批评要素,包括批评时间、批评场合、批评方式、批评内容、批评目的、师生关系23道。总共题项为:第二部分是批评效果,其题项总共为26道;第三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学习成绩、专业、学校等5项。本研究问卷采用单选和Likert量表结合形式。最后本研究进行大样本的随机抽样问卷调研,并结合SPSS17.0、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获得到了准确而详实的一手数据。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广东各高校派发纸质问卷,请被访者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学校涉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学校、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学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工程十所高校。回收问卷2000份,经过第一轮问卷删选(甄别问题――大学期间是否受过教师批评),筛选问卷406份,随后对出现“S”型和“V”型、前后时间不相符、测谎题等进一步删选得到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为66%。样本的基本信息如下:

图1教师批评初步研究模型

表1样本基本信息

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P检验、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等方法测量教师批评要素和批评效果两者的关系。主要分析批评场合、批评方式、批评目的、批评内容、师生关系五个要素对即时反应、行为更正效果、综合素质提升效果三层效果是否显著相关。了解批评各要素之间对大学生的作用效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3 研究假设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假设

本研究前期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在本文的前面的定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批评时间在本论文中属于客观变量,对批评效果没有相关关系):

H1―批评方式对各种效果的关系

H1-1―批评方式正向影响即时反应

H1-2―批评方式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1-3―批评方式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据被访大学生①反应,教师批评方式的温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教师批评温和,大学生内心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批评。本研究认为教师批评方式越温和,学生的即时反应越容易接受,行为更正效果越好,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快。

H2―批评内容对各种效果的关系

H2-1―批评内容正向影响即时反应

H2-2―批评内容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2-3―批评内容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批评的内容基本上涵括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批评内容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批评的效果。本研究认为批评内容越是客观合理,大学生的即时反应越容易接受,行为更正效果越好,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快。

H3―批评目的对各种效果的关系

H3-1―批评目的正向影响即时反应

H3-2―批评目的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3-3―批评目的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教师批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外在内化动机,涉及以教师利益为主、以教育利益为主、以学生利益三方面的动机。从大学生角度来看,以教师利益出发的批评,大学生的即时反应越难以接受,行为更正效果越差,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慢。

H4―批评场合对各种效果的关系

H4-1―批评场合正向影响即时反应

H4-2―批评场合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4-3―批评场合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教师的批评场合分为公开点名批评,公开不点名批评,私下场合批评,其中公开点名批评和私下批评为一般批评,公开不点名批评是策略性批评。

H5―师生关系对各种效果的关系

H5-1―师生关系正向影响即时反应

H5-2―师生关系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5-3―师生关系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师生关系分为亲密型、支持型、满意型、冲突型,友好的师生关系对批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师生关系越友好,学生的即时反应呈现为易接受程度,行为更正效果好,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效果快。

H6―批评后的即时反应正向影响行为更正效果

H7―批评后的行为更正效果正向影响综合素质提升效果

3.2 数据分析

由表2可知,以“即时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132665,说明即时反应的变化23.2%是由批评方式引起的。P-value = 8.48E-10

根据表3,以“即时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272989,说明即时反应的变化39.3%是由批评内容引起的。P-value = 4.19E-20

根据表4,以“即时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045211,说明即时反应的变化21.9%是由批评目的引起的。P-value = 0.000468

根据表5,以“即时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043511,说明即时反应的变化13.4%是由批评目的引起的。P-value = 0.000603

表9假设检验总结

根据表6,以“即时反应”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143336496,说明即时反应的变化37.8%是由师生关系引起的。P-value = 1.58437E-10

根据表7,以“行为更正”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0.246355,说明行为更正的变化68.8%是由即时反应引起的,回归方程显著。P-value=5.18E-18

根据表8,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析中,R Square = 0.061564,说明综合素质提升的变化11.9%是由行为更正引起的,回归方程显著。P-value4.14E-05

本研究通过假设检验对批评场合、批评内容、批评方式、师生关系和批评目与批评效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如下假设总结(如表9所示),并在此基础上修正教师批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能细致反映教师批评行为对大学生的作用效果。

图2教师批评研究模型修正

4 研究建议

4.1 教师应树立公平尊重的批评观念

观念对行为发生有预测、指导的作用。教师批评行为是居于他/她对学生不符合他们期望的言行举止一种教育手段,他们对大学生及批评本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树立公平尊重的批评观念至关重要。

公平原则。公平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当大学生遭受教师批评时,内心会衡量教师批评的公平性,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内心认为“公平”的批评。因此,当教师采取批评策略时,需要站在公平公正的客观立场上,不偏袒,不歪曲事实。

尊重原则。教师采取教育手段时需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要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②因此,教师采取批评策略时需要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可以采取间接温和的批评方式和采用私下场合交流的策略。

4.2 教师批评行为重在引导

我国教育事业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③高校教师教育学生时应以“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三个原则为基准,旨在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发现,教师批评行为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行为更正,进一步间接显著影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及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容忽视。

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修身”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更正不良行为习惯、学会如何分辨好坏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事业观。

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规划纲要》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高校而言,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只有兼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技巧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4.3 教师注重批评反馈,构建高效批评反馈体系

批评属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另类沟通”,有效的沟通要求:一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消化教师批评内容;二是教师能接收到学生被批评后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对学生作出适度的调整。现实中高校教师批评属于单向输入,没有考虑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并进行适度的追踪。这不仅会削减批评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者的交往关系。

本研究建议教师提供与被批评学生“二次接触”的机会。该举措的执行需要视情况而定的,教师需要根据批评对象、批评内容、以及批评后的效果等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接触”。高校的批评反馈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电子邮件交流、通过班委了解情况、单独对话。

4.4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高校、老师、学生三者的努力。其中,高校和教师应承担主动积极的角色。

高校,作为蕴育祖国未来人才的知识摇篮,任何决策方针、教育行为实施都会对教师及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师生关系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改善两者关系。首先,高校需要改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保障。高校通过完善师德规范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亲和形象;其次,高校需要构建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制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率,量化教师在教学以外与学生交流活动,将其作为教师晋职、评优优先的考核指标和条件之一。最后,高校支持并提供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包括面对面交谈、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交谈等形式),方便学生咨询专业知识及人生阅历等困惑。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谈,高校教师要主动尝试构建两者交流的平台。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而造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别的,而是‘感情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带来良性批评效果。中国当代多数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机会极少,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班主任开放日”、“学习小组”“电子(多为邮箱)平台交流”等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某些教师主动提出的交流平台,不仅让大学生与教师关系更进一步,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本项目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编号:101056138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编号:S1010561125

注释

①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大学生座谈会的记录.

②唐松林在《教师行为研究》中谈到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强调尊重的重要性.

③2011年全国两会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时论述的核心教育观念之一.

参考文献

[1]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美]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著).组织行为学[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3]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朱湘燕.汉语批评语用策略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4(1):96-104.

[5]冯宝中.高校师生关系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84-87.

[6]石庆善.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及思考――以福建工程学院个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7]陈小芬.论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8]熊芬.论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度[D].中南大学,2009.1:2-4.

[9]赵冬.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四川师范大学,2009.4:11-16.

[10]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5:22-30.

[11]朱韶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12]泰淑教.教师期望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13]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