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型本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型本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的理论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本科院校实践较少。本文就该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的现实基础和构建要素进行了探讨,结合具体实践阐述了这一模式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施的状况。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 现实基础 构建要素 实践探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特征,已被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好模式。该模式自引入我国以来,在高职院校应用较多,在本科院校实践较少。目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质量、层次、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订单式”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对本科甚至更深层面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应用型本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机成熟。

一、现实基础

1.高校动因

传统本科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各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验、实习、实践环节被削弱或减少,导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减弱,这种偏理论型人才培养而忽视实践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用人机制下受到了严峻挑战。据2009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的相关资料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中,普通高职专科的总体就业率要高于一般本科的总体就业率,这表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的严峻性[1]。

基于此,本科院校希望探索一条集传统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二者优势、摒弃二者劣势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是本科院校实现上述想法的一条有力解决途径。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吸收传统本科教育中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职高专教育中学生适应社会特定需求的优势,同时克服传统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差和高职高专教育中学生适应面窄的缺点,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更符合家庭、学生及社会对高校本科教育的一致要求,也更有利于促进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2.企业动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剧了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为了避免人才选择的盲目性,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开发,产生了与高校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愿望,寻求与高校“订单式”培养创新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相对较高。通过对河北省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印证了这一事实,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选择“订单”教育的最大动因之一是为了得到优秀人才,得到高素质的毕业生[2]。

同时,相对于高职高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其有着质的区别:在定位上是培养既能“动手”更能“动脑”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普通技术人员;在目标上是培养学生除了具备相应企业所需的先进技能外,还具备其他本科生所应具有的所有知识,而不是培养功能单一的具体岗位人才;在层次上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作适应面广的高层次人才,而不是只能适应某一行业的某一岗位的低层次人才。可见,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综合能力、职业发展、工作适应面等方面远远优于高职高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较而言,企业更愿意选择与本科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

二、构建要素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傅君君剖析了无论哪一类型的该模式都具有如下特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3],申群喜等人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操作问题:信息沟通、企业需求、订单的可持续性、办学特色等[4]。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应用型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

在教育市场上,要获得企业的人才“订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高校本身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综合实力强、社会声誉好、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更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更能调动企业参与“订单”的积极性,从而才有可能产生“订单”。

2.企业需求与支撑

企业的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企业按“订单”接收该模式培养的学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作为该模式的积极参与者,企业除了应具有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外,还应具备为学校提供包括资金、设备、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必要支撑的实力。企业的需求与支撑决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没有企业的需求与支撑,该模式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只有当“订单”培养的企业大批出现并保持其合作的连续性时,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才能形成规模,才能显现优势效应。

3.教育信息网络

在确立“订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间的教育信息网络。一方面,通过教育信息网络解决高校与用人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高校办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信息网络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建立有合作意愿的企业信息库,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品牌形象好、经营能力强、校企合作参与程度深的企业确立为该模式合作伙伴。同时,通过教育信息网络宣传学校的办学实力、专业优势和“订单”教育,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培养方案论证机制

培养方案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窄”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便处理好专业通用性与岗位针对性的关系,尤其是在高校同时开办多外“订单式”人才培养班,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时,培养方案要真正做到静中有动、动而不乱确实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该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可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再聘请教育、行业、企业领域专家领导共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校企双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并经过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相互磨合、检验和调整,最终确定该培养方案。

5.实践教学资源

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追求目标之一。同时,学生经过“订单式”培养,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突出实践能力,也是企业愿意接受“订单式”培养学生的重要前提。因此,实践教学资源的配备,是高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模拟企业环境在校内建立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实训场所,或直接将“订单”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场所。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软件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校内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等,也可从“订单”企业及社会上外部引进或外聘。

6.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订单”培养的学生,因其存在与非“订单”培养的学生在培养过程、内容、方式和角度等方面的不同,考核评价标准也需作相应调整。应以学生正常毕业标准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辅以企业环境的一些特殊要求制定评价标准,并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动态评价。一般情况下,在校内的学习过程以学校为主进行考核,在企业期间则以用人单位为主进行考核,校企双方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录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实践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培养动物养殖类高级专业人才的应用型学院。近年来,随着动物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平均每年有若干大型畜牧、饲料或动保企业来我院一次性招收数十人,说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预测至少持续5年左右。同时,近年我院到企业就职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除考研录取学生外到以上等一线企业就业的毕业生2008届为87%、2009届为95%、2010届为96%,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因此,我院认为对部分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时机已成熟,先后选择了大北农集团、正虹集团、广田集团等有“订单式”人才培养需求的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并在2008年、2009年从当时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精心选拔了累计115名、13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成功,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英姬.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0,(3):123.

[2]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7.

[3]傅君君.浅谈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业时代,2007,(4):68.

[4]申喜群等.“订单式培养”亟待求解的几道难题[J].职教论坛,200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