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行歌曲中潜在的现代版童心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行歌曲中潜在的现代版童心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童心说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被众多大家赞赏和阐释的学说。其实,在现代的流行歌曲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回响。童心说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受到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从流行歌曲潜在袁现的现代版童心说对古代童心说的简单化阐释来看,道家思想在现代的实现是有限的,只能作为一种精神追求。

【关键词】童心真性情物化超知

童心说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被众多大家赞赏和阐释的学说。尽管它最早由明代的李贽明确提出,然而早在老庄时期就出现了童心观《孟子》也有“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这样的表述。李贽之后,公安派的性灵说与王国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观点,可谓是童心说的延续。

一、童心说渊源

老子在解释他的“无为”的政治学说时,提出愚民政策。他说:

“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此处的“愚”有别于现在的意思,按冯友兰的说法,是指淳朴和天真。老子的意思是,圣王喜欢他的人民都像小孩,“圣人皆孩之”,因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至此,老子的童心观就完整表达了出来。徐复观认为,老子是把一种“纯生理的混沌状态”,“比之为婴儿、赤子、或愚人”,“实际即是德实现于现实生活中的形容、象征”。

继承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的观念庄子把“德”界定为“物得以生,谓之德”。徐复观说,内七篇中的“德”字,实际便是“性”字。因而庄子关于“性”的观点,就是对老子的童心观的继承与发展。尽管没有明确提到“童心”一词,但庄子对其的描述是非常详尽的。在庄子的表达中,“真”就是“童心”的标志,而关于“真”的描述贯穿《庄子》_一书。比如“法贵天真”、“复归干朴”、“自然为宗”的说法,以及“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真者,精诚之至也”等等。

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也说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这里的“赤子之心”包含“善端”的意味,与老庄的童心观有一定差距。王畿就曾这样解释:“赤子之心,纯一无伪,无智巧,无技能,神气自足,智慧滋生,才能自长,非有所加也。大人通达万变,惟不失此而已。”而由李贽明确提出的“童心说”,虽然也有王畿的影响,但老庄气息更浓,“童心”指的仅是“绝假纯真”的自然之心。左东岭认为,此“自然之心”兼有两重内涵:一是人心之本然状态,即李贽所言“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二是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即是自然之心的从体转为用。其实,李贽所言之“童心”。已经从老庄童心观的“真”拓展到了自然人性,具体表现在他承认真实自然的“私心”。至此,“童心说”已发展成熟,后来的公安派和王国维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阐发。

那么,到了现代,童心说的发展又何如呢?我发现虽然理论上似乎没有太多精辟入理或新颖独到的阐释,但在实际创作中却吸收和表现了它的精髓。比如冰心的儿童文学和流行歌曲中关于童年的歌曲。冰心的儿童文学一向备受瞩目,它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所以暂且搁下不论。在这里,我主要探讨流行歌曲中关于成人回忆童年和歌唱童真的歌曲,以校园歌曲与周杰伦的歌曲为主,看它们潜在地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现代人的童心观。

二、现代版童心说

1、真性情

“真”是童心说的标志也是其魅力之处。保持自然人性,回归纯朴状态,这是庄子所终身追求的。《秋水》篇中有这样的表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庄子看来,天所赋予者,就是合于自然之道的,而人的本心也是合于自然之道的,只是后来或许被诱惑而偏离了原本的位置,人应该终身努力的就是使心回到原处。对于“真”的表现庄子也有独到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表现内心真实的喜怒哀乐。李贽也推崇表里如一,他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听之令人忘厌倦矣。”这与最初的校园歌曲创作者的初衷是一致的。校园歌曲便是在“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呼声中拉开序幕的。可以说,“它的旋律和歌词都是直接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唱出来的,它来自生命中最细腻的感动,穿透了都市人情的虚伪,直指人心。”

流行歌曲中关于童年的回忆,其实就是成人对纷繁尘世的抗拒。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吟唱的过程。就是庄子所说的“反其真”的过程。人在童年时心都是纯真、天然的,都处在欢快、自由自在的状态。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经历了各种烦扰。心才变得复杂起来。而这个复杂的状态让人感到很疲累,于是希望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努力寻找原本的自然、适意。童年的心只留意知了和蝴蝶,只关注“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童年》)”这样停留在幻想中的问题,只希望“隔壁班的那个女孩”快些经过我的窗前。童年时就是这样毫无杂念、清澈如水,尽管回想起来感觉当时“迷迷糊糊”,然而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童年让我们回味不已。那颗只想着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的童心,让我们享受了多少长大后再也感受不到的快乐和美。

亲情,尤其是祖父母那一辈的关怀和爱护,常常让人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满满的温暖。因为那是一种十分单纯的关爱,并没有过多夹带父母那种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当长大以后处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那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简简单单的关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我们便~遍一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幕走向余辉,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外婆的澎湖湾》)。”人的心灵真正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物质,有时候也不是沟通和理解,而仅仅是一段无所牵念的欢笑时光。只有处在无所牵念的状态,人的心才最纯真、自然。

纯真的懵懂情怀,可以说是童年的一个亮点。那时候还不懂得情为何物,自然也没有什么顾虑和打算,只是单纯的相伴嬉戏。如周杰伦的《时光机》里所描述的:“那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我可以一路开心到底都不换季,带竹蜻蜓,穿过那森林,打开了任意门找到你一起旅行:那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给我放罐罐的糖糖你味道熟悉_卢斤有回忆,在夏天的口袋里,一起荡秋千的梦境,在风中找寻着甜蜜。”森林、秋千,以及风中甜的味道。便是一个童真世界。仿佛天地间万物都凝聚在此一刻,为此几物。别的都是空设。全情投入、无边无际的童乐,把一切都包容了,此时即使不是逍遥,也是自由自在。

尽管对于成人来说童年不再,而以童真来对待爱恋,仍是周杰伦在歌唱爱恋时所选择的方式。“爱可不可以简简单单没有伤害(《简单爱》)”这一发问当中,表达的是对没有 世俗用来衡量爱的标准和刻意的考验,少一点要求和欲望,多一分自在与融洽的爱恋的向往。这种简单爱在《麦芽糖》里具体表现了出来:“我牵着你的手经过种麦芽糖的山坡,香浓的诱惑你脸颊微热,吐气在我的耳朵,摘下麦芽糖熟透我醒来还笑着,开心的被黏手,我满嘴都是糖果,牵着你的手经过种麦芽糖的山坡。甜蜜的四周我低头害羞,我们愉快的梦游,我在草地上喝着,麦芽糖酿的酒。”甜蜜、愉快,相信美好的一切,不管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这样筒简单单相爱,是一种多么美不可言的状态。

2、物化

“物化”也是童心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在《大宗师》篇这样描述:“夫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徐复观认为:“物化后的孤立地知觉,把自己与对象,都从时间与空间中切断了:自己与对象,自然会冥合而成为主客台一的。既然是一,则此外再无所有,所以一即是一切。”就是说,物化相当于佛家的真境现前、前后际断的意境。它的典型例子是“庄周梦蝶”。当然这不是轻易能到达的境界,它是庄子以整个人生价值终生追求的目标。所以现代流行歌曲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它只是在描写人与自然融洽相处中对“物化”作了简单阐释。

从庄子的思想来看,物化的前提是心灵虚静。而虚静的心灵在两个境界可出现。一个是至德之世,当时的人心处于无知状态。另一个时从大知到无知的境界。至德之世,就是人类的童年时期。庄子在《马蹄》篇中把它描述为:“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这就是一个人类心灵虚静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李叔同的歌词里得到另一番演绎“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人由于心灵虚静而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不同在于前者更有天地浑沌一体的意味,后者则更注重一地一时的忘情、得意。庄子的世界充满天性,万事万物都自然而然又不知其所以然。李叔同在《忆儿时》这首歌中表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性的世界,仿佛并没有太多的天地人生的意味,仅仅是一份对童趣的享受之情。或者可以这样说,物化有三种情景,一种是与自然浑沌一体而茫然不知:一种是在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中逍遥自在:一种是陶醉在一时之中而忘情得意。《忆儿时》表达的正是最后一种,这一种也是流行歌曲对“物化”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

改造后的“物化”情景,在不少流行歌曲中有所表现。“海风在我耳边倾诉着老船长的梦想,白云越过那山冈在寻找它的家,小雨吵醒梦中的睡荷张开微笑的脸庞……贝壳爬上沙滩看一看世界有多么大,毛毛虫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小河躺在森林的怀抱唱着春天岁月的歌(《蝴蝶飞呀》)。”在童真的心灵里,万事万物都具有与自己同样的感情,所以海风知道老船长的梦想,白云不忘回自己的家。贝壳向往外面的世界,毛毛虫期待美丽的翅膀。徐复观这样阐述物化:“此一物一境,既是一个宇宙,也是一个永恒。”其实在儿童的世界里,此刻的海风在吹,白云在飘,贝壳在游,毛毛虫在爬,只会让他们陶醉其中,而不会引起对下一刻的思考。如果说这种物化情景是由于儿童心灵的无知才出现的,那么《橄榄树》里所表现的那种物化就足以证明它源自心灵的童真而非无知。一颗选择“流浪远方”的心灵不可能是无知的,相反这是一颗善于思考、富于智慧的心灵。选择流浪的理由是“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在字面的背后,流浪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他渴望体验小鸟的自由、小溪的悠游、草原的无边、橄榄树的静谧。而体验的极致,就是与这些事物融为一体。

3、超知

老子在说“我愚人之心也哉”这句话时,就是希望人心远离杂念、是非,回归淳朴、纯真。庄子所说的“神”,也是指一种超脱是非、价值标准而自在自得、自然而然的状态。徐复观把“神”阐述为“从没有受到外物牵累之心所发生的超分别相的直观、智慧,亦即是从精所发出的作用”,并说:“这种直觉、智慧。是不受一切形体、价值、知识、好恶的限隔,而与无穷的宇宙,融合在一起。”这种直觉和智慧其实就是“性”的自然流露。而在李贽那里,这种“性”的自然流露恰是“童心”的表现,“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字。”就是说,只要存有童心,便自然抛开道理和成见,那么一切表现都是台乎性情的。

这种童真之心在少年情窦初开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边是年少无知的大胆无畏,一边是青春无悔的自信,这些都让他们无所顾虑、率性而为。童心在他们身上表现为随性,不以世俗的是非标准来衡量事物,倾情此刻,相信美好,不对将来作理性思考。“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看咖啡色夕阳又要落下,你说要一直爱一直好,就这样永远不分开。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相信爱可以永远啊《我们都是好孩子》)。”也许只有年少时,我们能真正无所顾虑地接受、付出爱或者赞赏,因为只有那时的虚空心灵能如此完整地容纳一切。就像远古的人真正相信神话一样,年少的心灵也完全相信能“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永远地不停转”。地球自转对童心来说不是真理。童心是发现美的心灵,不是发现真理的心灵,除非真理也美。

三、小结

在具体分析了流行歌曲中潜在的现代版童心说之后,不难发现它与古代童心说有以下两个同而不同之处。

第一,两者都在对童心的赞赏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庄子崇尚自然人性,源自他不满当时歪曲人性的社会制度。《骈指》篇表达得很清楚:“常然者,曲者不以钧。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李贽除了推崇真性情之外,还承认“私心”,这不能不归干他对虚伪人心的极端反感。而台湾校园民谣一开始也传达了部分青年对往日的依恋和对现实生活状态的不满。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可以说是以对古典艺术的回归来反抗工业化社会中艺术的浅显化倾向。

第二个是以对往昔的美好情景的描写来抒发理想。当然这种情景并非往昔的翻版,它已经被想象色彩和挚爱之情所美化。庄子多次描绘他理想中的远古社会,如“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马蹄》)”“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回忆童年是流行歌曲和校园歌曲的一大主题。田园的静谧、清新与海边的开阔、春暖,这一切都让人回味和神往不已。然而正如庄子的理想世界在远古,童年也只停留在记忆。庄子对远古的仰慕是来自对自己哲理中最高境界的追求,而关于童年的回忆是因为在生活中想往一种更好的纯真生活。所以不管从时间空间还是心理情感来说,两者都与现实的状态有距离。

纵而观之,我认为现代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童心观,是选取了古代童心观的一角来浇现实之块垒。换言之,现代版童心说是对古代童心说从上而下的一个简单化落实。具体来说。比如庄子的“童心”是一个从大知到无知的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它是处于动荡社会的庄子对于纯真、自然、自由的生活状态的强烈愿望,也是庄子作为哲人对于宇宙、人生的高度自觉的思考和追求。而流行歌曲中潜在的童心,只是一种成人,而非哲人,对纯真、自由的往昔生活的回忆。这种回忆以成人世界的喧嚣、烦乱为背景,因而回忆中的往昔已经带上了更加美好的想象色彩。可以说,在两者对童心的追求背后,一个表达的是宇宙人生之叹,另一个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之叹。换一种说法,则前者是在宇宙、人生的悲苦中找到一个超知而不舍知的心灵独立的精神世界,后者是在忙碌、奔波之余慰藉心灵的情感世界。较之前者的哲理色彩,后者更具理想色彩。

童心说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受到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从流行歌曲潜在表现的现代版童心说对古代童心说的简单化阐释来看。道家思想在现代的实现是有限的,只能作为一种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