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代敬老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代敬老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孝在社会中占据着独特的社会地位,孝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尊老敬老的经验,在当代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趋势下,在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即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秦汉阶段进行浅析,力图探寻其中的规律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古代;敬老制度;孝悌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85-01

养老敬老在中国古代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长幼有序,侍亲至孝,敬老崇文,尊贤尚德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曾以国家名义制定或颁布过一些养老敬老的礼仪、礼遇、法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老敬老制度。

在家庭方面:首先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称呼,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就是说人到了60 岁时一般就不用自己做事,只要指使小辈去做就行了。“七十曰老,而传。”人到了70 岁称“老”, 可以将家里面的重任全部交付给子孙。“八十九十曰耄。”八十, 齐丧之事弗及也。”就是祭祀和丧礼都不参加,也不算是失礼。“百年曰期,颐到100 岁叫“期”,可以靠子孙的细心照顾,颐养天年了。

其次是做子女的应该细心观察,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起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为父母提供不同的衣食住行。年龄越大,老人的精力和体力越来越衰微,这种将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分别给予不同权利和不同照顾的礼仪和方式是对老人的一种体恤。

此外,做子女的还应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对父母做到有礼有节。家有老人时作子女的要时刻关怀备至,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冬天冷要让老人御寒,夏天热要让老人避暑。黄昏时候要为老人睡觉做准备,早上起来要先向老人请安。因为老意味着衰和死,所以在老人面前不恒言不称老,子女要“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些地方都是做子女的不能去的,以免触犯父母的尊贵地位。吃饭的时候父子应坐不同席,父母尊卑不同,因而不能坐一席。为人子者,连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有所选择,如果父母健在做子女的不能穿戴纯素的衣帽;父母早亡的孤儿不能穿鲜艳的服饰。

最后,子女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能让父母为自己身体和行为担忧。子女有供养父母的义务。所以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照顾好自己也就是对父母尽孝,要做到“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登高”和“临深”是非常危险的事;“苟訾”“苟笑”是阿谀奉承的行为,君子不行暗事。

在社会层面上:尊老敬老行为历代法规政策也有所规定体现。和年长者一起走路,年龄比自己大一倍的,要向孝敬父母一样孝敬他;比自己大十岁的像敬重哥哥一样敬重他;同比自己大几岁的一起同行,也不能并肩而行,而只能落后一点随行。同年长的人一起走路,要注意保持间距,走在长者后面,路遇长者,要低头慢步走近长者,正立站行,拱手敬礼。

同长者一起吃饭时,要“上客起”即长者到席时要起来迎接长者,如果是五个人一起吃饭则“长者必异席”因为古代习俗一席只能坐四个人,对于年长的一位要单独设席以示尊别。

国家层面上,根据礼制国家每年都要定亲宴会老人,具体形式各个朝代有别,但时间上一般都定在春季和秋季,宴会时,根据年龄划分,不同的年龄享受不同的待遇。

再次就是规定子女对父老的供养责任,朝廷规定了子女的供养的职责,年老的人可以乘车,而在古代只有尊者才能乘马车。国家还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必须保证每餐都有肉。如果家中有80 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让儿子悉心照顾老人,朝廷还特别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在丧葬方面也有特殊规定:如果有父母不行亡故,其子必须“三年不从政”为父母守孝三年。

除此之外,老人还享有一些特殊权利,总得来说,国家规定,50 岁以上的老人有权力在家里拄拐杖,60 岁以上的老人有权力在其所在的乡境内、即使是乡长家拄拐杖,70 岁以上的老人有权力在其所在的国境内、即使是国王家拄拐杖,到了80 岁就可以拄着拐杖上朝了,90 岁的老人,就是君王有事要问,也必须亲自带珍贵的礼物到他家去拜见他。除此之外,对士大夫阶层的老人,国家规定大夫年达70 岁而仍参与政事者,不用等到君主处理完朝政就可以退朝。年达80 者,君主要每月派人送食物、问安。达90 岁者,君主要每日派人送食物、问安。对平民阶层的老人,国家规定:“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五十岁可以不干力气活,60岁可以免除一切徭役。

以上所述的主要是秦汉以前的养老政策,以后各朝历代都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我们今天述及不是要求当代社会也能达到这种程度,那未免过于繁琐拖沓,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有自己的新特点,但作为根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却,我们只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