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进入高校的学生可谓国之未来,明日之栋梁。于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便是一项事关国家命运前景的战略工程。德育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当下高校学生德育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体方案的实施与开展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德育教育 问题 方法

道德品质可谓人的灵魂,也是每一位高校学生成才必备的素质。高校要把培养具有高尚美德与优良品质的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许多高校的校训也向学生和社会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所以说高校的学生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要以坚持德育为先。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如今高校普遍,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关键,作为大学生的辅导教师,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形式,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学习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等学府的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其中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而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又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养,影响未来社会的面貌。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说到底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高等学校在此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朝气蓬勃是他们的主体特点,相当发展潜力。所以,必须抓住时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好高等教育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热衷自我完善,追求自我实现。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强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设定和选择自我目标,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理性与成熟。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好似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在大学中占多数,唯我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内逐渐蔓延,脱离社会现实而奢谈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又不肯付诸具体实践,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情形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集体意识趋向弱化,个人主义的倾向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表现得更为务实进取,能够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并解决学习、生活、就业中的问题,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无可厚非的务实进取背后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把读书作为谋得一份体面职 业的手段,与此同时则把知识与直接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表现出重视物质回报,与他人交往时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而对于不能够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漠然态度。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已被普遍认可为社会现实和价值的标准。不难看出,新的社会现实和价值对如今的大学生成长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锤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却使他们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甜蜜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并日益普遍,各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伤害和自杀事件屡见报端。例如震惊全国的 “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当年的“朱令事件”和不久前的“复旦投毒案”等,无不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综上所述,正视并研究现今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刻不容缓。

说到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实处。以优化德育环境建设,疏导优化大学生心理。德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己任,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政治觉悟等问题,而且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难题。要想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从建设德育环境、完善德育途径入手,构建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而据有关调查统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他们的首选是“个别咨询”,其次是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见,大学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所以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整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除了要关注学生思想认知这一内因之外,还要注意形成外因条件的德育环境的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和强化集体主义观念不容忽视。社会各界也要注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面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培育时代合格大学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要的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德育网络。构建德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这一点具有突出的意义。“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学生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当前形势相适应,大学德育教育应该向实效方面努力发展,针对大学生的现状,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拾起并在原有基础上提起高校德育教育的位置,树立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形象,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在工作方法上则应改变以往的重形式主义反而轻实效评价、重理论灌输从而轻社会实践等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灭火剂”准准稳稳打在“火源”处,新时期应从改革德育教学方法、行为评价、社会实践、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寻求高校德育方法的新途径。

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德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收效程度和德育资源投入的高收益水平,即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学校德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普遍认识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和我们的投入存在着不小的反差。因此,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军训、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时代风尚主流,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

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学生最为信赖的人,教师与学生接触也最多。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为人、处世、做学问方面的优良作风等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要把学生德育工作当作一项制度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注重教学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结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研究如何把德育内容溶入教育教学当中,加强学科渗透工作,要以师德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要优化学生辅导员配置,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认真研究德育新课题,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当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且充满希望。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们,大学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任务和挑战。黄金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性格及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深化德育工作管理,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拓展德育活动空间,才是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的体现。

约翰・杜威说过,“幸福的关键是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并确保有机会去做。”作为新世纪教师力量,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大学出发,以人生为终点,以大学为站点,以四年为绳索,将大学、人生穿联起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为自己以后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第8 期

[2]曹勇,赵冬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

[3]蔡晓兰,康新春《从公民素质提升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8 月

[4]卢丽君 《高校德育论坛研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