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版)》10个核心概念的思考与实践(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版)》10个核心概念的思考与实践(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调整和界定了数学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概念,对于原实验稿中应用意识的标准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应用意识的?

张文静:首先我来说说对应用意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应用意识的两方面含义,就我个人的理解,应用意识意在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出示图片:房屋的房顶、大型吊车支架、自行车、晾衣架等,提出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拿出预先准备的三角形、四边形框架,试着拉动它,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实验交流,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用这个数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这样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刚才张文静老师谈了对应用意识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你们又是怎样落实的呢?能否结合具体的课例再说一说。

张文静: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全过程。我们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应有所体现。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在探究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之后,出示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下面是环保回收箱的指示牌,请你算一算它的面积。

2 油漆工人刷门(如图),计算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单位:分米)

3 升旗台的侧面贴瓷砖(如下图),计算升旗台这个侧面的面积。

这几道题是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抽象归结为一个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既练习了解组合图形的不同方法,又进一步理解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长方形,选几个你喜欢的,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们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强化数学应用意识。从而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

您刚才谈了怎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那么您认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张文静:我觉得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亲身实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布置有意义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调查生活中哪里用到了折线统计图。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这一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化为动态,注入生活的色彩,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课堂。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远远比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感受要深得多,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的欲望。课后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把所学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应用到生活里,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绘制折线统计图。之后全班再展示,交流心得。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凸显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计算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把单一乏味的计算融入到鲜活的实际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境明确算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后,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学生1:妈妈给我买了2盒铅笔,每盒有6枝,一共有多少枝?学生2:西瓜3元钱一斤,买10斤西瓜需要花多少钱?学生3:我家住的单元有21层,每层2户,这个单元一共有多少户……通过举例,使学生体会到乘法意义的应用价值,发现运用乘法计算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地把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里。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探寻更多的、更适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把应用意识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课例一:

高崇辉:

运算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二学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式,在这一点上,它和推理共同构成了数学的重要基础,也必然成为学生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数学素养。这或许是10个核心概念中运算与推理皆以“能力”指称的原因之一。

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对于计算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重点应当在理解算理和正确操作上。理解算理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基础,无论学生用什么方法,都要要求学生清楚自己所用方法的依据及正确性。

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让学生明白算理才能做到正确、有据的运算。在这一点上,路琳老师,你是怎样落实的?

路琳: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我们的教学应着力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想清、写清、说清。

现行使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所以提供的主题图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子双人跳水的比赛场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赛事的更新,我在此处做了调整,选取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米跳板单人决赛的相关场景和数据,情境更为学生所熟识,数据也有利于探究的需要。

教学片段: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段视频中,哪些内容和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系。

生:这些运动项目的成绩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

师:用小数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更准确的知道它的分数。

师:体育竞技中,用小数表示成绩更加精确。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跳水皇后郭晶晶和俄罗斯老将帕卡琳娜的较量十分引人关注。跳水比赛分五轮进行,怎样能获得冠军呢?

生:无论总分最高就能获得冠军。

师:老师给大家搜集了比赛过程中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以奥运会决赛为情景自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比赛中的得分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上,我是分两个层次设计的:

1 层层铺垫,明确算理

学生之前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

教学片段:

出示第一轮、第二轮成绩

郭晶晶 81.00 84.00

帕卡琳娜 81.00 75.00

师:根据这两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数据我知道了第一轮郭晶晶和帕卡琳娜的分数是一样的。第二轮郭晶晶比帕卡琳娜的比分高。

师:高多少?

生:高9.0分。

师:我们是怎么算的?

生:虽然它们是小数,但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看成整数。也就是84减75等于9分。

师:除了差几分,还可以知道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两人前两轮的总分。

生:郭晶晶是81加84等于165分。

生:帕卡琳娜总分是156分。

师:怎么算得这么快?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81.00看成81.75.00看成75.81加75是156分。

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计算了整数加减法,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生:从个位算起。(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得不错。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轮的成绩。

(先出示郭晶晶得分88.35分。)猜猜帕卡琳娜分数。(出示:80.60分)这一轮大约领先几分?

生:大约领先8分。

师:具体差多少呢?怎样列式?

(指名板演第一题88.35-80.60,其他同学在演草本上竖式计算。)

说计算过程。

生:从最右边的数位算起。

师:最右边是什么位?

生:是百分位。5减0等5,十分位上的3减6不够减,从个位借一,变成13减6等于7,8借走一个1剩7,7减0等于7,最后结果是7.75。

师:大家同意吗?其他同学是怎么算的?谁还想说一说?

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题,与整数减法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多了小数部分。

生:多了小数点。

师:小数点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生:小数点都对齐了。

师:大家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生: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指着竖式中的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百分位对齐了,十分位也对齐了,个位、十位都对齐了。

师:看来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

生: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从个位算起,这道题是从百分位算起,也就是从最右边算起。

师:是这样吗?

生:是。

师:从最右边算起,就是从末位算起。

前两轮成绩的数据,为小数部分为00的小数,都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把末尾的0去掉,变成整数,在计算中,学生回顾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同的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这样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集体交流中,设计了两个问题: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2,小数点对齐保证了什么?使学生明确了:为了使计数单位相同,在整数里要数位对齐;在小数里,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这样凸显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 实际应用,强化算理

在购物环节,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教学片段:

师: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到这些知识呢?

生:买东西的时候。

生:运动会计算成绩的时候。

生:购物。

今天,咱们就到体育商店去瞧瞧。

出示商品:

泳衣165元

泳帽15.75元

泳裤20.8元

泳镜25.6元

羽毛球拍56.85元

羽毛球1.25元

乒乓球拍39.6元

乒乓球0.72元

师:利用这些信息,和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编几道题自己解决。

结合学生算式,出示一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整数加减小数的情况。明确用0占位。

当出现一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整数加减小数的情况,让学生共同探讨:这种题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学生能正确叙述出用0占位,这说明他们对相同数位对齐相加的道理真弄懂了。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高崇辉:

在计算中,基本概念就是数位、计数单位和进率,尤其是计数单位这个概念,对于计算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梳理一下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应该说它们最核心、最本质的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核心概念如果掌握了,在课堂上对孩子来讲,就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建立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路琳: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通过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来提高运算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好各部分的知识点以形成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撑。如《小数加减法》这节课,第四轮分数相减的结果是6.00,根据小数的性质把6.00化简为6,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找出简便的方法,像这样82.50-76.50,小数部分相同的情况,整数部分直接相减即可。

教学片段:

师:(出示郭晶晶76.50分)比赛就是这样无常,这轮又差了几分?

(板书第二题82.50-76.50。)说算理:略。

师:得数能化简吗?

生:可以写成6。

师:理由是什么?

生:我根据的是小数的性质。

师:得数中小数部分是00的,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更能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这道题不用竖式计算,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生:他们的小数部分都是50,相减没有了,整数部分用82减76等于6。

师:大家听清了吗?

生:听清了。

师:像这样小数部分相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怎样?

生:我们可以不看小数部分,直接计算整数部分,这样更加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