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是现代物质文明最底层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思维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手脑并用,乐于实践;善于探究,构建体系;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性;独立思考;建构体系

数学是现代物质文明最底层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核心,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思维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他指出学与思必须相结合。可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就像是一个接收知识的容器,知识的形成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或是课本产生怀疑。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性思维的要求,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性的学习习惯。所以,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的第一任务。

二、手脑并用,乐于实践

学习数学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探究,建构体系

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求知的智慧,敢于革故鼎新、自我总结,进而逐渐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在探究中不断反思、整理。通过探究发现新知,在整理反思中总结、提高、扩展、升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它具有三个特征:变通、独特和流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必须以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作为内驱力,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切实的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

2.“解决问题灵活、机动”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只有在摆脱了传统的、习惯性、大众的思考方式的捆缚,不被“模式”所制约,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灵活、机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如果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善于作出调整,帮助学生贯通相关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各种标新立异的想法,这是学生思维创新性的体现。虽然此时学生的创新属于简单、低级的,但是其间他们某些大胆的想法,也可能就是不久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考虑问题,大胆地提出卓尔不群的意见,别出心裁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创新迈进。

五、教师引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学生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性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不可一世的“权威”,而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

创新性学习习惯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会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做到:对学生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支配的时间多一点。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