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生与艺术之海的探索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生与艺术之海的探索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剧《浮士德》是18世纪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用了60年时间创作出来的杰作。1831年8月31日,歌德终于为他的这部不朽之作划上了句号,此时的他已是83岁高龄。这部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的自由和人生意义、挑战神的权威的故事。

得知该剧是由中国最有影响的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晓钟执导,兴奋与期盼涨满了我的心怀――说了多少年的事情,如今终于兑现了,浮士德终于穿越了历史的尘埃,第一次从德意志走上了上海的舞台。

浮士德:人本欲望无限扩张的悲剧

在《浮士德》中,歌德以其飞扬的激情洋洋洒洒地写下了约12000行诗句。该剧分为上下两部,此次上演的是上部,也是最富有舞台戏剧性和动作性的一部。

序幕表现了天主对人的信念与魔鬼靡菲斯特对人的怀疑与否定之间的冲突。在靡菲斯特看来――

如果不是赐于他们理性的天光,

他们也许还可能活得自在。

如今有了这个“理性的天光”,

他们却变得比野兽还要野兽。

天主并不认为这样。在天主看来,浮士德是他“忠实的仆人”。三位大天使赞美天主的伟大、宇宙的和谐,于是设定了全剧的神性框架。浮士德则欲冲破神性(或者说是宗教)的羁绊与束缚,借助靡菲斯特的魔力来实现自己的欲望,追求人的自由。他主动与靡菲斯特签约,从此在魔力的帮助下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踏上了欲海旅程。

浮士德曾饱览群书,求知若渴,哲学、法学、医学、神学涉猎甚广。但这些中世纪的陈腐知识却使这位年老的博士痛苦地发现,这些知识“解释不了宇宙、说明不了世界、认识不了人间”!他觉得自己虚度了光阴,一事无成,这是人类知识欲的悲剧。因此,他决定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解放自己,这是他与靡菲斯特一拍即合的思想基础。他们俩建立了主仆关系――浮士德为主人,靡菲斯特为仆人。靡菲斯特听从主人的调遣,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包括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直到他的欲望满足为止;而浮士德则以自己的灵魂作为交换的条件。

对自己背离神性秩序、追求人的自由的冒险之旅,浮士德心里是很清楚的,用他的话说,是――

有两个灵魂藏居住我的心底,

一个总要和另一个分离。

一个怀着强烈的,

像吸盘一样紧紧抱住凡尘;

另一个却要超脱俗世,

向那崇高的灵境飞驰。

在经历了内心挣扎之后,他以叛逆者的姿态诅咒神圣的基督教教义:“诅咒希望!诅咒信仰!特别要诅咒忍耐和谦让!”这些话,意味着浮士德要公然与上帝(天主)挑战了,他不再愿意匍匐在上帝面前、服从他的意志,他要按自己的意志重建人的秩序、建立浮士德的世界,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他都要亲身加以体验,从个人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对靡菲斯特说道:

你不必担心我会把条约破坏!

条约的内容,本来就是我永恒的追求。

让我投身到人世的洪流,

不管痛苦和享受。

失败和成功如何交替,

唯有大丈夫才会有不息的追求。

此时的浮士德是豪迈的,他把人与神对立了起来,一旦做出自由的选择,就连魔鬼都不能阻拦。浮士德与清纯少女格蕾青在大街上偶然相遇,立刻被强烈吸引,向格蕾青大献殷勤却被拒绝。此时,他便当即命令靡菲斯特当晚就把她“搞到手”。然而,就连魔鬼都觉得格蕾青太清白、太稚嫩而不忍心下手,可浮士德却不依不饶地威胁靡菲斯特说:“如果今夜不能搂在我的怀里,那么午夜时分,我们就各奔前程,两下分手!”他中烧,对美女的强烈占有欲使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先前靡菲斯特对人类的评价:“人类比野兽更野兽。”

浮士德和格蕾青的故事是全剧最为引人的亮点。在淫欲支配下,浮士德向少女发起了强攻,两次送上珍宝示爱。不谙世事的格蕾青完全被迷惑住了,她深深爱上了浮士德。但是,为了这份爱,她却付出了可怕的代价――母亲、哥哥、刚出生的孩子和她自己四条人命!是浮士德一手造成了格蕾青的悲剧。为了能进入少女的房间,他给格蕾青一瓶所谓的安眠药水,结果却毒死了格蕾青的妈妈;他借助靡菲斯特之手杀死了格蕾青的哥哥;他玷污了格蕾青的床榻又离她而去,使她在失恋、悔恨和痛苦中走向疯癫,溺死了自己的儿子,继而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全部的罪责。

残存的良知,使正在与魔女狂欢做乐的浮士德突然想起了格蕾青,他带着靡菲斯特赶到牢房,要救出为他牺牲了一切的少女。但格蕾青拒绝了与魔鬼作伴为伍的浮士德,她选择了死,她要以死赎罪而重返上帝怀抱。她对浮士德说――

我害怕你,我又替你害怕!

格蕾青替浮士德害怕什么呢?她害怕他在魔鬼的牵引下,在背离天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的大欲的无限扩张,会导致人类的毁灭。格蕾青就是浮士德不可抑制的下的牺牲品。美,就这样残酷地被毁灭了。

但是,浮士德没有就此回头。他依旧和魔鬼如影相随,继续他的人生探寻之路。在德国文学中,有人类借助魔力使自已的欲望得到满足的传统。作为德国狂飙突击运动的积极分子,歌德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笔下的浮士德要以理性的光辉借助科学和超自然的魔力,跟着靡菲斯特去追求人本更大的自由,满足自己更大的欲念,直到最终魔鬼要拿走他灵魂的时候被上帝所拯救。

徐晓钟:无边艺术海的坚韧探索者

“无边大海的‘苦行者’”,这句话出自徐晓钟的导演阐述,他以这句话来概括《浮士德》这部戏的形象种子,可谓精辟而形象。作为学者和教育家,徐晓钟总是能用最简洁、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一如他的为人,平和而谦逊。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也同样适用于他――徐晓钟,一个无边艺术大海的坚韧探索者。为了这部戏,为了完成前辈黄佐临的嘱托,徐晓钟在他80高龄时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执导《浮士德》。事实上,多年以来,他对《浮士德》的研究从未间断,他研读了所有《浮士德》的中文翻译版本,资料和笔记积案如山。在排练场,在剧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全剧的成稳驾驭和在表现形式上的智慧追求。

徐晓钟是一位非常严肃的、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导演,对于这部18世纪的经典诗剧,他首先是站在忠于原作的立场上,然而再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解读。2008年8月29日徐晓钟作导演阐述时,他对剧组全体演职人员说道――

我们排演《浮士德》,肯定会有我们自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解读。但是,我们首先是向我们的观众严肃、忠实地介绍歌德的这部作品,严肃地向观众介绍歌德对人性,对人类的哲思和他的艺术特点,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发挥我们的创造。

这一席话,表明了徐晓钟对于经典和戏剧的严肃态度以及他对剧作家的高度尊重。

徐晓钟曾与这部《浮士德》演出本的翻译者余匡复一起反复切磋,对原著冗长的诗句进行删节。在研讨合作中,二位学者目标一致,相互尊重,为戏的成功上演夯实了扎实的文本基础。由此,我们所看到的这台《浮士德》,不是某位导演个人的《浮士德》,而是最接近于歌德的《浮士德》。

原著《浮士德》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段,大大突破了在欧洲统治了20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创作法则。才华横溢的歌德走笔若飞,上天入地,从天堂写到地狱,从人间写到鬼域,从大自然写到工业社会,可谓气势恢弘、浪漫飘逸。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浮士德与女巫在炼丹灶房和浮士德试图解救被判死罪的格蕾青两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