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把“百家讲坛”搬进语文附加题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把“百家讲坛”搬进语文附加题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课堂上播放“百家讲坛”对学生理解名著的利弊。益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水平。弊处是学生理解过于囫囵吞枣;讲座远远超过学生所需理解的度以及讲解过于强调人物事件的细致末节。

关键词:百家讲坛;红楼梦;附加题

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方面,有一部分教师提醒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加强对名著的理解,比如看改编的电视剧,又比如看“百家讲坛”中名家对名著的解读。这些渠道对学生的帮助有利有弊,本文主要探讨在课堂上播放“百家讲坛”对学生理解名著的利弊。

学生要求掌握的名著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十一篇。名著掌握的要点如下: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感受评价。在“百家讲坛”中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刘心武先生的讲解最为出名,本文以讲解《红楼梦》为例来探讨一二。

益处之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资料集视觉、听觉感官合一。一方面,在视觉上,讲座以漫画的形式把其中的人物呈现出来,人物画的唯美传神,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不再只是脑海中的想象,而能够有个固定的依托,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在听觉上,“百家讲坛”请的是学术型学者,他们有个人人格魅力,机智幽默,妙趣横生。学生很崇拜这样的学者,他们有一流的学术水平,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他们有流利的表达能力,讲解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得生涩的学术走向了大众化,走向了通俗化。再者,讲座配合了背景资料,丰富了内容的呈现方式,讲解了许多有趣味的故事,也将文言文转化成富有吸引力的口语,浓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益处之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首先,看“百家讲坛”的视频,能更好地记忆名著的人物姓名以及名著的作者。讲座里反复提及人物,重复就是强调,学生不用刻意去识记,在无意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其次,能大致了解人物个性。有的学生阅读视野极其狭窄,阅读量极小,有的时候甚至会混淆人物,张冠李戴。通过听讲座,就能了解人物的特征,增进对人物个性的了解。最后,能熟悉主要故事情节。学者讲解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同时配合多媒体,将故事情节复述给听众,听众主动愿意接受这些信息。在没有心理负担中,接受的信息记忆更深刻,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解名著的水平。

弊处之一:学生理解过于囫囵吞枣

学者是对名著进行新解、解密。如刘心武对红楼梦中黛玉的讲解共有五集,包括《血缘之谜》《眉眼之谜》《黛钗合一》《险境之谜》和《结局大揭秘》。其中对黛玉的血缘进行揭秘时还进行了人物原型的考察。虽然扩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作者的家世背景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包括皇帝与曹雪芹家的关系等。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而且探究的角度太过学术化,专业性太强,在学生对名著还是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要进行深度的探究,难免会囫囵吞枣,而在学生还没有辨别能力时,看对历史的新解,对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毫无益处。

讲解的学术性高,涉及经典的本身较少,名著的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少探究。阅读名篇名著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名著的艺术特色。如《红楼梦》中的艺术特征: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艺术上普遍运用对比手法;善于处理虚实关系、春秋笔法。这些主要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从讲解者本身来看,主要从实际事例来表达给观众,很少传达理论。

艺术特色题目常常出现在附加题中,应该对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具体表现认真把握。特别注意对文章总体把握的是艺术特色、情节脉络、人物特色;注意对局部把握的是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弊处之二:讲座远远超过学生所需理解的度

考纲要求分析时要素都要涵盖,如概述故事情节,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时,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百家讲坛”中,很多讲解都很深刻,议论也很透彻,有的时候已经超越文本,失去了文本的原汁原味。如黛玉之死,通过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得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是仙遁。有关她的死因分析已经超越了文本,也远远超过学生所需理解的度。而这黛玉的死法,我们的学生不必深究。

我们要求有课堂效率,如果用40分钟得出以上结论,是不是有这个必要性?我们也要求回答问题时字数不要过多,把关键词表述清楚即可。这种评书的方式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娱乐听众呢?是不是不利于学生集中地汲取知识呢?

弊处之三:讲解过于强调人物事件的细枝末节

虽然对名著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有些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对此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这种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如刘心武赞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的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像“含情目”“含露目”的区别,对红学研究者而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对普通学生来说,是细小而不那么重要的部分。

没有问题,只有悬念,然后通过40分钟的时间揭开营造的悬念,如黛玉《险境之谜》,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这些人的目的、手段等点点滴滴被仔细地解读,其实学生不需要知道。讲座总是在涉及问题的细枝末节,例如鸳鸯的雀斑。学生在看这段的时候,笑得非常开心,也记住了鸳鸯的特征。可是,学生既没学到知识技能,又没提升人文素养,对于名著的重点、难点仍茫然无知。又如秦显家的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在刘心武先生看来非常传神,学者的表达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并未达到简明,最为关键的是这两个人物并非主要人物。

学生通过“百家讲坛”了解名著,是一种间接途径。笔者认为关键是必须仔细认真地阅读名著作品的全部,要采用“地毯式”阅读法。先有个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去探讨去质疑。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百家讲坛”,并不是有效的途径,如果学生对名著兴趣很浓烈,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看。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