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屠呦呦与帕累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屠呦呦与帕累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呦呦现象,纷纷扰扰,其实质无非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互联

>> 审计技术革命与帕累托改进 浅谈帕累托效率与卡尔多效率 屠呦呦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获奖与论文考评 屠呦呦获奖与黄晓明大婚 深圳海关的帕累托法则 改革应坚持“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涵义之辨 综述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冲突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市场非均衡与帕累托改进 大型零售超市帕累托效应解析与客类营销研究 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精英理论:帕累托与拉斯韦尔比较 浅析墨子的尚贤思想与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帕累托改进 屠呦呦的背影 “屠呦呦现象”反思 是非・屠呦呦 屠呦呦之名与《诗经・鹿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屠呦呦与帕累托 屠呦呦与帕累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顾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屠呦呦现象,纷纷扰扰,其实质无非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呈现。

屠呦呦和帕累托,一位是当今的中国老太,另一位是上世纪初的意大利老头,两人有何关联?大有关联。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华人。1923年去世的帕累托并非诺奖得主,因为当时还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假设诺贝尔奖基金会自1901年起就颁发经济学奖,那么帕累托铁定是诺奖得主。我相信,全世界所有经济学家对此都绝无非议。

所有的经济学人,都会无时无刻不接触到“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我们如何评判哪些社会状况、哪些人类行为、哪些制度政策是好的,是应该认可的,甚至是值得去追求的?标准自然很多。尽管经济学还不至于狭隘到仅仅关注唯一标准的地步,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经济学人在手中没有书本之时,只记得一种标准,那就是“帕累托最优”。这貌似是一种好得不能再好的状态,即根本不存在另外一种状态,能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由此变得更好,同时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处境会变得更糟。假如能使至少一个人好起来而所有其他人维持现状,那么这一变化就是“帕累托改进”。

依照狭隘经济学的思维,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对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帕累托改进。对于她本人以及对于众多希望本土中国人取得科学类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事情,大家的效用获得了提升;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屠呦呦获奖并不会带来任何损失,他们的收入不会因此而减少,他们业已获得的奖状、奖金和口碑都不会灰飞烟灭,总之效用不变。

现实的情况却是:非也!非也!屠呦呦获奖,引起大批中国人“犯酸”,也在中国人当中引发了大规模的“互撕”。当然,也有网络论者苦口婆心地规劝国人不要“犯酸”,更不要“互撕”,要学会“欣喜”,掌握“幸福的秘诀”,享受“最美的时光”。 如何评判帕累托最优?

笔者专业是政治学,从未受过经济学的专业训练,这些年来开始下定决心自学经济学。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帕累托闹的。正如我的朋友张维迎所说,帕累托最优是一个评判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标准;如果尚未达致帕累托最优,那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状况有改进的空间;即便对效率不感兴趣,也没有理由反对帕累托改进。是啊!屠呦呦获得诺奖,最差的话也至少能使屠教授一家在北京四环内买半个稍微敞亮一点儿的客厅,以接待亲切接见的领导吧。别人也没有任何损失啊,他们为什么要“犯酸”,甚至还“互撕”呢?

但我总觉得帕累托标准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效率的标准,也是评判个人行止以及社会制度和政府政策公正与否的标准。就个人行止,帕累托标准意味着,利己不损人和利己又利人都是正当的,而损人利己是不正当的。从亚当・斯密以降,主流经济学致力于探究何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既能实现个人自利最大化,又能达成帕累托最优的境界,即人人固然都可以想方设法利己,但绝对不要损人。有不少人认为经济学专门培养自私自利之徒,或让淳朴青年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属误解。

看来,麻烦不在于帕累托标准究竟只涉及效率还是可以兼及公正。我的直觉是,麻烦的根源在于这一标准中谈及的“好”、“改善”、“正当”等,究竟是一个客观标尺,还是存在着主观性。依据帕累托的本意,这无疑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判断。皆大欢喜是帕累托改进,一人欣喜众人淡定也是帕累托改进。总之不要得罪人就对了。

显然,对于“变好”还是“变糟”,“改善”还是“坏事”,“正当”还是“不妥”,不同的人或许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最后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对“自我利益最大化”持狭隘理解的经济学家,在使用帕累托最优这一标尺的绝大多数情形中,不仅把多元的价值观变成了一种,而且还整成了三俗,将“物质利益最大化”视为评判境况变好变坏的唯一标尺。因此,令他们大惑不解的是,很多犯酸者、吐槽者、互撕者并没有因屠获奖而损失一分钱,屠呦呦获奖为什么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呢?

然而,一旦把多维的主观因素引入帕累托标准,情形或许就变了。或许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纯属经济学门外汉的想法。可是,即便是主流经济学,也早已对所谓“相对收入效应”进行探讨了。这就是说,即便仅以金钱的增减来衡量,有些人收入增加而其他人收入不减也不一定是帕累托改进,因为收入相对来说少了,后一类人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受损了。尚未完全纳入经济学主流的行为经济学家,早已运用数不清的科学方法证明,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绝对水平(收入、地位、声望等),而是相对差异。 多元价值观的时代

屠呦呦现象,纷纷扰扰,其实质无非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而且多元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的呈现,在当今刷屏时代不仅低成本,而且理直气壮。类似于“相对收入效应”之类的各种相对效应比比皆是,早已成为新常态了。

当然,相对收入效应本身也并非无关紧要。据说,屠呦呦家乡的故居周围房屋价格大涨,房产商暗中窃喜。好在这件事情与屠呦呦本人无关。但有关的事情,是屠呦呦如何处理奖金。有质疑声音,青蒿素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产物,为什么屠呦呦独享其成?难不成这是要营造奖金由集体共享舆论环境的节奏?如此一来,不要说半个客厅,恐怕连洗手间都买不起了吧。

再当然,对很多不差钱的人来说,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相对荣誉效应。这是屠呦呦获奖引发业内大争议的核心问题,而这一争议不仅在中国燃烧,甚至还在美英等地都有了火苗。有关屠呦呦“三无科学家”中“没有院士头衔”的问题,对中国科学奖励制度诟病者和批判者众多,但有关新闻显示,屠呦呦多次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主要原因,不是其性格,而是对其科学贡献大小的巨大争议。这些争议,一言以蔽之,可称为“贡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