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推进高中文学名著阅读的若干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推进高中文学名著阅读的若干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福建首开先河,率先在高考试卷中对文学经典名著进行改革。目的明确得很: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读书风气、提升人文素养。然而七年过去了,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首这一场考试改革,回顾社会学校学生应对考试改革的方式,探寻此情境下的学生阅读行为与心态,我们不得不反思

一、乱点的“鸳鸯谱”和强扭的瓜――痛且不快乐

多数名著不好读。名著只有读懂了才能有所感悟,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趣味。可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没有对背景的必要了解,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浮躁的社会氛围,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其实是很困难的。

个别名著不适读。古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五十方可读易”。对名著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心境、年龄、阅历、智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文学名著个个长篇大论,囊括古今中外,语言特点不一,思想深涩,风格各异。而我们的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尚浅,喜好各异,可支配时间少、学习功利心强、阅读快餐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名著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

林语堂有一段妙论,道破了阅读的玄机,让我们很受启发:读书人读名著就如找情人,只有找到了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相近的作品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与之迫不及待相亲近的感觉。这样的作家作品可谓之“文学情人”。不知道学生可否在这几部名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人?如果没有,面对乱点的“鸳鸯谱”,学习生活幸福否?

二、名著桃花依旧笑,读者人面不知处――阅读环境已改变

1.名著阅读不再是了解和宣泄的主导方式

人从本性上讲,总是希望去多了解世界多了解心灵的,也总是要不断地放逐自我寻找精神慰藉的。在文化娱乐相当贫乏的时代,名著阅读是主要的窗口和途径。20世纪80年代,既是一个对名著狂热的年代,更是一个对文学狂热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对书本,只要是名家,无论古今中外,都欲求读之而后快。大家都以读名著为荣,谈名著为乐。那是因为精神食粮的贫乏和实现渠道的单一。

而今,当文化名著满天飞时,大众却视而不见,而相对通俗的言情小说和漫画却成为人们的新宠,纸质阅读同样面临退出舞台的危险。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我想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规律。缺什么就拿什么,因为即使这样的阅读再怎么功利化低俗化快餐化娱乐化,也都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毕竟有人想做痛苦的哲人,也有人想做快乐的小猪。我们只能引导而不应过多置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长短。

2.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供人们伤吊并拍照留念,成为装潢产品供人们显摆炫耀。家长们更多担心的是孩子没有特长无法立足社会,至于心灵浮躁乃至身心疲惫,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和能够关心的事。再者,名著阅读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高考不论如何改革,似乎并没有释放出充裕的阅读名著的时间,更不用说一颗清澈纯净的阅读心灵了。

三、提高高考分数和保护阅读心灵,究竟哪个更重要

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寻找应对文学名著的捷径。当然,功利化的学生已经无法做到真正地去阅读原著了。时间紧,没有心灵的投入,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又能有多少效果?即使认真阅读过一两遍,耗费大量时间的他们不知又能记住其中的多少情节,得到了什么样的体会。所记住的情节大都七零八落,自己组合出来的答案又缺漏多多,远不如专业团队整理概括的完整。于是“百字复述情节”式的考题就变成了变相的背诵。

好事者及书商借机编印背诵题集,赚得盆满钵满,而师生心力多憔悴,乐于见其成。购买原著阅读之风不见起,背诵题集倒已人手两册。后来增加的五选二选择题,题目往往过于细致,似也荒唐得紧。如:这件事讲的是觉民而不是觉新;聂赫留朵夫这时在火车站而不是姑妈庄园里;三英战吕布首先冲出去的是张飞……这样的名著考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足,扰乱添烦却有余。应对高考名著题,除了背了再背,一切变得皆无可能了。到最后成绩是上去了,可是学生的阅读心灵却受到了戕害。教师有苦难言,学生意兴阑珊。高考结束后,学生烧书泄愤欢呼不已。

文学名著再圣洁也顶不住高考指挥棒那么一挥,主政者心存善念,下面却群魔乱舞,好好的名著变了样,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也背离了推广名著阅读的初衷。

四、名著阅读,此心人同――非得指定名著不可吗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阅读体会:《红楼梦》这是作者一部简单的自叙传,所叙之事繁杂琐碎,尽是些婆婆妈妈的絮絮叨叨,主题思想也并不像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深邃奥妙。阅读过程近于痛苦。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是为了研究需要,谁又能把它读完呢?《水浒传》看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排完座次之后,对后半部分就有些意兴索然。至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后面结构与情节近乎雷同的“九九八十一难”不再存有丝毫魅力。

当然,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像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等永远都耐得住咀嚼的经典,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也不乏精品,篇篇珠玑的文章俯拾皆是。把名著阅读局限于几部,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是不是有以偏概全之感?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得到的会不会是无尽的遗憾?那些辛苦的背诵,随着高考的结束,到底还能剩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