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研究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80例III、IV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痔上黏膜缝扎术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采用消痔灵联合外剥内扎术,对比观察两 组患者疗效,术后疼痛、创缘水肿、出血、坠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痔核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此来验证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间总有效率,术后坠胀、狭窄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疼痛积分、创缘水肿、出血、尿潴留、皮赘残留等并发症,术后痔核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痔上黏膜缝扎;外剥内扎;混合痔;临床疗效

痔是直肠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流行病学统计,痔的发病率(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痔)可高达46.3%[1]。2000年我国流行病学统计,痔的发病率占直肠疾病的80.6%[2],是直肠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且各个年龄均可发生,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痔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以手术治疗为主[3]。外剥内扎术术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关键问题是痔术后的出血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还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痔病因认识目前比较公认是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2],因此采取改良痔上粘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 通过该术式有效的减少了痔术后的继发性出血。本文采取该术式治疗混合痔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4年9月~2015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部的80例具有手术指证的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20.4)岁;病程3~10年,平均(5.3±2.1)年。对照组2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40.6±19.7)岁;病程2~10年,平均(6.3±2.8)年。两组患者混合痔病情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行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1]关于混合痔的诊断标准基础上,具有外科手术指证,同时自愿采用该术式者。

1.3排除标准 合并有炎性肠病及其它直肠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及经期的女性;神经、精神异常者;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不全,可能增加手术风险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术前准备 充分做好术前沟通,签署麻醉同意书及手术同意书。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各项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晨备皮,温肥皂水500ml~800ml普通灌肠。嘱患者术前1d及术晨正常饮食,切勿术前空腹。

2.1.2手术方式 两组患者均采用外剥内扎术。患者取截石位,腰腧穴麻醉,用5%聚维酮碘纱布消毒肛周手术视野区域,铺无菌孔巾,消毒肛管直肠下端。选择确定需要处理的混合痔所在方位,钳牵外痔顶部,从外痔外缘向肛管内做梭形切口,剥离外痔至齿线处。用血管钳钳夹与之对应的内痔基底部(钳夹时要对合外痔切口,使切口平整呈放射状),7号丝线在血管钳下作双线双重结扎。在结扎点远端0.5cm~1cm处剪除已结扎残端。同法处理其他点位的混合痔;在处理完混合痔后,若尚有局部内痔未处理时,则将此内痔予以直接钳夹后双线双重结扎,在结扎点远端0.5cm~1cm处剪除已结扎残端;若尚有单纯外痔未处理时,则直接切除多余的赘皮及皮下组织,或者剥离皮下静脉丛;在外痔切口选择性地用00丝线缝合。最后,行指检,确定有无狭窄。术中电凝、钳夹、压迫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肛内置入凡士林油纱,塔纱压迫,宽胶布固定。

治疗组在外剥内扎术基础上,双叶镜暴露每个内痔结扎点,于于结扎点上方0.5cm~1cm处采用3-0 带针可吸收慕丝线行间断缝扎,根据黏膜松弛程度,每个点位缝扎1 ~4针,缝扎宽度控制在1.5cm 左右(略大于结扎宽度),缝扎深度可达肌层。

2.1.3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均卧床休息为主,尽量控制排便2d。静脉滴注抗生素5d预防感染,并辅以止血药2d,应用聚乙二醇4000散以防大便干燥。每日排便后运用洗药(药物组成:黄柏、苦参、野、芒硝、冰片) 坐浴,消毒,以肤痔清软膏3g左右作为痔术后换药。

2.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症状消失,痔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缩小;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

2.3观察项目 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度、肛缘水肿程度、坠胀程度,术后出血、结扎痔核脱落情况等各项指标。疼痛参照1992年第七届全国肛肠学会制定的疼痛诊断标准:视觉类比量表(VAS法)拟定。水肿、出血、坠胀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采用进行评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结扎痔核脱落情况。

2.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IBM公司的SPSS?Statistic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方差齐且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 Wilcoxon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以P

3结果与分析

3.1两组疼痛对比 术后24h记录患者疼痛情况,根据VAS法,即在横线上标以0~10 的数字,0为无痛,1~3 为轻度疼痛,4~6 为中度疼痛,7~10 为重度疼痛,以患者术后24h 内最痛分值为术后疼痛分值,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情况对比,经Wilcoxon秩和检验,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2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情况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肛缘水肿、坠胀程度等常见并发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肛缘水肿、坠胀情况对比,经Wilcoxon秩和检验,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3。

3.3两组术后出血情况对比 术后24h、3d、7d、15d、1月、3月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血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第3d、第7d、第15d出血情况对比,经Wilcoxon秩和检验,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4两组结扎痔核脱落情况对比 观察术后治疗组与观察组结扎痔核脱落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结扎痔核脱落情况对比,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46

4讨论

外剥内扎Milligan - Morgan 术是治疗混合痔经典术式,术后出血是该术式主要的并发症[5]。运用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混合痔与单行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相比,在术后出血情况上有显著性差异,能有效的减少痔术后的继发性出血;而在手术后患者疼痛、水肿程度、坠胀程度、痔核脱落情况等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基于目前主流痔发病机制即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2],采用痔上黏膜缝扎,缝扎痔区粘膜主要血供,减低痔区血压,有效的减少了痔术后出血,而并未完全阻断侧支血流,创口愈合不受影响;同时在痔区上方粘膜行间断缝合可将下垂肛垫向上方牵拉固定,延缓痔的复发。而该术式操作困难不大,易被患者及医生接受。运用痔上黏膜缝扎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特别是以III、IV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l-463.

[2]张东铭.痔・痔病-现论与实践[J].大肠病外科杂志,2002,8(增刊):25.

[3]飞.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痔疮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310-131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唐勇,肖俊.热敏灸治疗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1,29(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