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职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论述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物理实验、多媒体、物理学史、报纸、杂志和新闻、联想、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中职生大多初中毕业,基础差,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合理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其中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创设和谐的物理教学情境,才能将学生引入其中,让学生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界物理现象丰富多彩:日月星辰、阴晴冷热、风吹草动、雨后彩虹都是我们创设物理情境的素材,一旦让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时主动去探索、去发现,享受物理之美。实践证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有利于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有利于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境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利用物理实验的魅力创设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努力探究,积极思考,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物理世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电学一章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用伏特表测量两个不同电源的电压,分别为3伏和9伏,把两个功率相同的小灯泡分别与两个电源相连,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由此导入新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讲线路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线路连接,自己组装收音机,自制小门铃,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问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课堂上借用幻灯、电脑、录像、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摩擦力这个力学中的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可以很好地看到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容易理解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滑动的最小作用力;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壮观场景,让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3.利用物理学史创设情境
物理学史中包含着许多真实可信的问题情境的素材,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用钱学森、邓稼先、爱迪生、牛顿等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质。例如,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问题,一个熟透的苹果从他眼前落下,牛顿突发奇想: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呢?苹果树长得跟月亮那么高,还会掉下来吗?那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这些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导入新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报纸、杂志、新闻来创设情境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报纸、杂志、新闻中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世界是运动的,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二千米高空抓到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提出问题: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讲述参照物以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设下伏笔。
5.利用联想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重力或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没有重力或摩擦力的世界;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将单摆放到两极、月球或宇宙飞船上,运动规律如何变化?通过联想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情境中。
6.利用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
中职物理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物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让学生享受物理之美。例如,为什么汽车的轮胎、鞋底会有条纹?为什么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为什么洗衣机能把衣服甩干?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物理教学中只有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科技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日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
[2]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