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派解派 经典归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丝竹声声海上花,乡音魅力不了情。7月下旬,在逸夫舞台举行的丁是娥、解洪元流派演唱会受到沪剧观众的热情追捧,台上唱着熟悉的唱段,声声入耳;台下哼着迷人的腔调,津津有味。这台演唱会是上海沪剧院为纪念丁是娥逝世20周年、解洪元逝世19周年所举办的。以往,“上沪”也曾为他们分别举行过纪念演出,但把这对艺术伉俪的经典唱段合并起来举行演唱会,这还是第一次。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丁是娥这一曲曾传遍上海的街头巷尾,至今仍为人们喜爱,显示了她所创立的丁派艺术的强劲生命力。这个唱段原名“教育虎荣”,出自沪剧《鸡毛飞上天》,曲调是沪剧传统的赋子板,朴实无华的赋子板被丁是娥唱来,却具有一种恒久而特殊的魅力。演唱会上,这羽“鸡毛”由“上沪”最年轻的一代演员赵隽晴演唱,她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唱出了丁派赋子板特有的韵味。
解派创始人解洪元曾有“沪剧皇帝”的美誉。解放后,他为沪剧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进行了艰辛探索。在饰演沪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时,他在唱腔处理上作了不少新的创造,如在“杨白劳独叹”中把“阳血”速度放慢一倍,节奏拉长,旋律向下进行,形成一种新的“阳血慢板”,生动地揭示了杨白劳欲诉无门的痛苦心情。该剧产生于解放初期,当时并未留下完整的唱腔曲谱资料。此次“上沪”重新进行了记录整理,由青年演员重新唱出,使观众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1959年的《雷雨》会串演出,是沪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丁是娥、解洪元分别饰演繁漪和周朴园,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于成功揭示了角色复杂多变的性格,丁是娥被誉为“活繁漪”。她和杨飞飞合演的“盘凤”,同样都用“反阴阳”演唱,却因音色、润腔、流派的不同,显示出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心态特征,为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解洪元在塑造周朴园这个角色时,并未简单地将他演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尽可能地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生动鲜活起来。在演唱会上,由杨飞飞的学生赵慧芳、丁是娥的女儿潘莉莉演出“盘凤”,由解洪元关门弟子李恩来、著名演员陈瑜演出的“撕支票”,都以原汁原味的演唱和表演使观众们欣喜若狂。
丁是娥、解洪元两位戏剧大家的戏德人品向来受人尊崇。他们重视舞台新人的培养,乐于为青年演员甘当配角,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1965年《江姐》演出时,解洪元扮演配角甫志高,运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和声望为新人“保驾护航”。为演好甫志高,他反复阅读小说原作,做了不少准备,特别在唱腔设计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解洪元早年学过京剧,那段甫志高劝降江姐的“一叶扁舟过大江”,特意在“长腔中板”里加了些京剧的唱腔元素,效果极佳。此次著名演员孙徐春学演“劝降”,唱得惟妙惟肖,赢得热烈的掌声。
同样,丁是娥也曾多次为青年演员配过戏。1961年演《甲午海战》时,她为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张清配演一个只有一二场戏的金堂妈。“”十年后丁是娥复出,正当人们以为她要重展鸿图、重铸辉煌时,她却主动提出让台,愿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做铺路石。她在《甲午海战》中演唱的“祭海”慷慨激昂,悲愤高昂,这在她的唱腔中是罕见的。很多专家非常推崇这个唱段,认为这是丁派唱腔一次新的、重要的发展和突破。优秀青年演员徐蓉学演的“祭海”,声情并茂,同样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称赞。
“上沪”院长茅善玉表示,此次举办演唱会回顾丁是娥和解洪元为沪剧艺术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追思他们的崇高风范,心情十分激动。她说:“如今能够告慰两位老师的是,一代又一代沪剧新人正在脱颖而出,不断崛起。”当茅善玉带领全体演员和戏校沪剧班小学员齐声高唱丁是娥在《朵朵红云》中的著名唱段“长江滚滚向东流,波浪滔滔永不休”时,观众把手掌拍红了,久久不肯离场。不少观众边擦眼泪边说,沪剧舞台出人出戏、兴旺发展,是对丁是娥、解洪元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