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应确立课程结构,体现限定性、任意性、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四级垂降”课程框架;课程教学需要通过综合性设计原则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综合性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包括艺术门类的整合与艺术社会功能的综合,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给学生真、善、美全方位的陶冶。

[关键词]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综合性设计原则

从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看,基本完成了初级的发动与试点阶段,已进入了规范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阶段。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所说“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化。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完善艺术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已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综合性设计原则进行论述,以期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更合理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总原则,课程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处于不规范、自由和随意的状态。大部分学校艺术课程仅限于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课程较为单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教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性明确,而且兴趣广泛。渴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单一的艺术鉴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综合性、多门类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成为必然。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

由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决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以艺术鉴赏为其核心内容,使艺术鉴赏成为一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随着艺术教育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获得了在同一平台上接受艺术审美教育的机会。《方案》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艺术知识的要求,《方案》任意性选修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的补充,“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笔者认为,在任意性选修课程内除了《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以外,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设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凸显地方特色。达到弘扬民族艺术文化的目的,各普通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学科建设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来设立系列专题讲座,如《贝多芬专题》、《莫扎特专题》、《肖邦专题》、《多彩的新疆民歌》、《国粹一京剧》等,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与任意性选修课程的有效拓展:因此,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可以概括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系列专题讲座。这一课程结构打破了以往艺术课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体现了限定性、任意性、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四级垂降”课程框架,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性和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组合。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特提供了保障。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综合性设计原则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独特的教育目的决定了课程教学应当通过综合性设计原则来实现。

(一)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整合

艺术作品鉴赏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知识与艺术技法训练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艺术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艺术特性、艺术技法、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虽然不在于培养艺术专业技能而在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但是适当的艺术技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比如《书法鉴赏》中的写一写,《美术鉴赏》中的画一画。《音乐鉴赏》中的唱一唱,《舞蹈鉴赏》中的跳一跳,《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中的演一演等,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在写、画、唱、跳、演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应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为补、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二)综合性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

从具体教学内容上看,综合性的整合原则应当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多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1、艺术门类的综合性。限定性选修课程虽然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但毕竟单科艺术有它的局限性。教学中,可以把艺术门类融会贯通,整合到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使艺术各门类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艺术知识面的目的。音乐被誉为有声的画。绘画被誉为无声的歌:书法蕴含着韵律美,舞蹈是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戏曲更是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使公共艺术教学的综合性成为可能。比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配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进行教学:芭蕾舞《天鹅湖》鉴赏时配合柴科夫斯基的舞蹈音乐进行讲解等,通过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学,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艺术社会功能的综合性。艺术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在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倍受重视,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规律,不断调节、改造自己的审美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便使学生更有效的按照美的规律生活和学习;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文艺美学中,就高度重视艺术的教育和认识功能:南朝的谢赫在《古品画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他强调绘画的教育作用:唐代的张彦远在《叙话之流源》里写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数。”他主张绘画艺术有助于人们的认识和道德修养的完善;远在尧舜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教育可以使人“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厚而庄重),“刚而无虐”(刚强而不暴虐),“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古人早已认识了音乐对于人的灵魂和品格的重大作用,历代的教育家从孔子到蔡元培都详尽的论说过音乐的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这三者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我们应当承认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当注重其功能的综合性,将艺术教育的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以开阔的艺术视野给与学生真、善、美全方位的陶冶。

结束语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提高,尤其需要从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广大同仁共同参与,才能使其更趋于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