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合让写作教学走进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合让写作教学走进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省自2006年秋季选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至今已经8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上的特色是:“结构体系是模块化结构,必修部分的核心和基本单元是专题,专题以人文话题为中心构建,由不同文体、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篇目构成。专题与专题间、板块与板块间的组合是随机的,没有统一的序列标准和进阶,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教材的参编者王栋生老师也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序列化训练会造成相当多的学生作文模式化,使学生写作变得单调、没有个性。而课改之后,要在1.25年的必修阶段完成‘作文序列教学训练’,可能更脱离实际,缺乏依据。我们要正视作文教学‘系统化’‘序列化’的负面作用,非此则难以找到改革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一、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不合理

正是这一独特“非线性特征”和“把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系统化’‘序列化’的作用”看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部分出现不合理亦属正常。

1.写作指导缺乏点面结合,训练层级淡化。

苏教版写作指导构建在人文专题文章的共性特点上,而人文专题文章的共性特点是没有层级性,缺乏连贯性,使写作指导成了孤立的缺乏层级的片段式的“点”的指导,无法构建“面”的体系。尽管写作实践依靠一个个开放而富有个性的作文题引爆学生的写作思维,但仍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必修一第四专题写作指导内容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训练点也为“写难状之景”,专题后的写作实践中三道训练题中两道为片段式的短文,一道大作文题也仅为“写难状之景”的“点”。

2.写作指导依附阅读专题,写作实践跳跃性大。

苏教版“专题与专题间、板块与板块间的组合序列是随机的,没有统一的序列标准和进阶”,写作指导又依附于这些专题后,写作教材中同一文体的训练点间自然呈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再者,编者考虑到五本必修教材人文内涵专题之间的不重复性,文体涵盖的普遍性,依人文专题的写作特点而编写的写作指导与实践,只能随之而设,造成一种文体的训练跳跃性大。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涉及的是“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但跨越四模块。必修一为“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四为“论据”“论证”的一部分内容,必修五为再继续“论证”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3.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分离。

苏教版的写作体系是按“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的二元组合形式编排的,“写作指导”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技巧指导;“写作实践”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三四个作文题,往往指导与实践脱节。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写作指导内容为“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提供的四个训练题,三个与写作指导没有任何关系,其中的第三题有点关联,但训练的点是“联想与想象”。

另外,浙江省在选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时,没有引进苏教版的《写作》选修课教材,写作教学仅局限于必修教材的写作内容,而必修教材的内容单薄,缺乏三年一体的写作教学体系,导致写作教学弱化。

二、实践研究的思考和建构

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基于课程的意识、学生写作能力的合理构成,探索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的一项系统研究,包含“写作观”的架构、写作教材体系的建构;不仅在语文课程的范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新课型。整合的基本建构和操作实施流程:

(表一)

1.以“写作观”为“纲”,明确阶段“写作指导”目标。

“写作观”是苏教版的亮点,在教学中,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导。利用“写作观”内隐渐进的特征,给予学生阶段性的成就感,并向更高目标探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在实践中,我们将提取的五个关键词“生活―思考―对话―修饰―情怀”按阶段地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2.以文体训练为“目”,建立“写作指导”的新序列。

在“写作观”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向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文体感,使他们最终不仅能够识别文体,规范文体,还能够自由选择文体,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结合“生活―思考―对话―修饰―情怀”五阶段的训练关键词,必修一、二重点训练记叙文、散文,突出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必修一突出片段训练,必修二尝试全篇训练。必修三在“对话”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写作的假定“听众”,重点训练议论文,突出对生活独立的思考并提炼观点。必修四在“修饰”的总目标下,重点训练文章材料的选择与详略的确定,要求文体规范,前阶段以记叙文为主,后阶段以议论文为主。必修五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和能力特点选择文体,训练体系上侧重议论文。

3.以生活化写作实践为“本”,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任何把序列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教学都容易走向模式化、技术化。为防止这一点,我们要求重视生活化作文。在写作训练的初始阶段,我们直接进入生活现场,引导学生发掘写作实践内容,让学生了解写作是源自生活的真实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说,一旦融入了这种真实的写作情境,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也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三、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实践研究

1.必修教材内部的整合。

整合写作指导序列的具体做法:以写作观为“纲”,以表达方式为“目”,以写作实践为“本”,重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序列。按表达方式组合,建构起写作指导新序列。

整合苏教版必修教材前后的“写作指导”对照表

2.必修教材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改倡导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像浏览网页、课外阅读、收看电视、听广播、社区、社团活动,参观访问等课外课程资源,都可整合到写作教学体系中,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写作资源。如,必修教材与课外阅读课程的整合: 3.必修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资源的整合。

整合写作指导内容,仅有“纲”和文体的“目”以及课外阅读课程,还是不够的。必须借鉴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简称“选修”)、人教版有关写作指导部分内容(简称“人教”),以及《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部分,形成一个较为合理、有序的写作指导体系。

以下是在第2张表的基础上充实写作指导的内容:

整合必修、选修、人教后的写作指导体系4.必修教材“写作实践”与浙江版《高中语文读本》“评价与应用”的整合。

写作指导的整合,也就意味着写作实践的整合。由语文特级教师胡勤老师主编的,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读本》的“评价与应用”为因整合后出现的写作实践与写作指导脱节找到了出路,因《读本》可以更自由地增删调整,它可以为写作实践提供直接的实践素材。下面就必修教材的20个专题的写作指导与实践,结合《读本》作整合,形成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新序列。(见文后表七)

5.必修教材与生活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鲜活的资源。当课程与社会生活资源整合在一起时,学生学习的空间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拓展。课题组曾拟定了一份三个学期的生活化写作实践规划: 整合后的写作指导体系,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吸取了原苏教版写作指导“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精髓,更体现了写作是个动态的过程,做到写作指导课程化,写作实践生活化;二是序列清楚,层级分明,形成了以表达方式为主体的写作指导、实践序列,实践层级遵循对文体的认知发展;三是阅读得到高度强化,学期有阅读重点,专题有阅读教材;四是写作教学从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外练笔也明确纳入写作实践体系,形成“立体式”的作文实践体系;五是实用文体也得以兼顾。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写作指导体系课程的实施,激励和促进了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写作实践的层级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个性化写作成为可能。

(浙江省富阳市二中;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