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议城市工业结构及强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曹言红郁玉兵工作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2000至2010《安徽省统计年鉴》各指标数据,运用上公式计算各参数,相关结果见图1、图2、表1、表2、表3、表4。(一)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且呈南低北高分布图1近10年皖江城市带霍夫曼系数演化由图1可以看出,除安庆外,皖江城市带其他八市霍夫曼系数均下降,且呈现平稳趋势,霍夫曼原理指出随着一个地区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化早期,资金少,技术低、加工程度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程度高、投资巨大、具有较强产业关联优势的重工业和机械加工越来越具备优势,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例增加,即霍夫曼系数变小。因此,图1说明皖江城市带重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远远超过消费资料的生产,工业的重型化趋势明显。根据霍夫曼定理阶段论,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区域进入工业化进程的第四阶段。图1显示从2006年起九市霍夫曼系数比值均在0.8以下,2000年皖江城市带平均霍夫曼系数值为0.478,近十年平稳下降,这显示皖江城市带已进入工业化过程的第四阶段,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值不断增大,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全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如表1所示,到2010年,区域工业总产值达3977.7亿元,占地区GDP的47.31%。从地域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霍夫曼系数呈南低北高分布。2000年起,除安庆外,江南芜湖、池州、马鞍山、铜陵、宣城霍夫曼系数值均小于江北城市,且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江南5市霍夫曼系数值均小于0.6,而江北均介于0.6与0.8之间,这与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安庆市霍夫曼系数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90年代国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于重工业,安庆经济过于依赖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2001年其工业总产值达643540万元,占安庆工业总产值1041258万元的61.8%。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轻工业快速发展,霍夫曼系数呈现先低后高、不断上扬趋势。(二)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明显,差异较大根据相似系数原理,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产业结构趋于相同,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下降,则产业结构趋异。由图2可以看出,近10年来,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三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逐渐升高,趋近1;其他6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起,相似系数均低于0.3,其中宣城最低达0.12。由此说明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工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结构相似度较高,对区域经济贡献越来越大。其中,2010年合肥工业总产值4197.72亿元,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31.3%,芜湖工业总产值2251.01亿元,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16.8%,马鞍山工业总产值2251.01亿元,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9.8%,三市共占58%;而其他6市仅占42%,且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这6市工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结构相似度越来越低,与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越来越大,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三)“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如表2所示,芜湖专业化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居中,合肥专业化指数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专业化部门有交通设备、电子电器等;而马鞍山专业化指数较高,相对多样化指数较低,说明马鞍山专业化程度较合肥、芜湖高,而专业化行业较少,主要集中在钢铁原材料加工及深加工部门。由此可见,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市地域分工明确,工业结构趋同,不违背区域专业化分工原理,属于合意性趋同,3市主导产业一体化快速增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除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外,皖江城市带其他6市相似系数越来越小,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工业结构相似程度越来越小,结构趋异。除专业化行业不同外,结构趋异还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趋异是指区域围绕专业化部门生产规模小,未形成主导扩散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趋异是指城市发展未跟上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内贫富差距变大,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首先,从区位商来看,6市均有区位商大于1的专业化部门,且区位商值排在前三的部门都不相同(表3),说明这6市的地域分工也是非常明确的,自然禀赋各不相同,相似系数小,主要因为其专业部门规模较小,其中巢湖、宣城、池州没有产量大于全省产量50%的优势部门,加上其优势部门大多如平板玻璃、原盐和精制茶等产业均属于轻工业,产业链条短,投入产出少,技术低,经济规模较小。其次,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除铜陵外5市近10年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合芜马3市(表4),产业结构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合芜马以及铜陵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主体,而另外5市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优势不明显,这说明合芜马铜与其他5市贫富差距已经拉开,二元结构明显。而铜陵相似系数较低,经济相对较发达,主要原因是其主导产业与其他城市截然不同(表3)。(四)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当然,以工业结构为标准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只能从整体上说明城市和区域工业结构的相似度,不能说明产业相似或不相似的原因,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是否会引发行业恶性竞争等。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也只能说明城市工业结构概貌,不能细致反映该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实际情况,采用区位商和行业经济规模可弥补这一缺陷,基于安徽省的区位商计算可得知行业相对专业化程度,而行业经济规模反映区域实际专业化程度。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专业化水平,我们把区域专业化工业部门分为三级:一级指区位商≥2,产量占全省≥50%的部门;二级指区位商≥1,50%≥产量比重≥15%;三级指区位商≥1,产量比重≤15%的工业部门(表3)。从区位商大于1的专业化部门数量来看,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优势产业部门有27个,几乎覆盖所有工业部门,说明皖江城市带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区域来看,9市中有6市拥有一级专业化工业部门,8市拥有二级专业化部门,9市均有三级专业化工业部门,其中合肥拥有一级专业化工业部门最多,家用洗衣机、叉车、家用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均为交通设备和电子电器设备,均属于高附加值耐耗品;马鞍山拥有生铁、钢和成品钢材三种一级特色行业,铜陵有色金属铜行业属于一级专业化工业部门,这都属于原材料加工和深加工行业,与区域拥有独特的黑色金属资源有关。另外滁州平板玻璃,芜湖汽车,安庆原油加工为一级专业化工业部门,是市场经济下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产物。根据产业关联性和集聚度分析,皖江城市产业集群已露出雏形,正在形成以芜湖、马鞍山、合肥为轴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家用电器产业集群,以安庆、池州为中心的石化和化工产业集群,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产业集群,以芜湖、铜陵、六安为中心的服装产业集群,以沿江为带状分布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大别山区为核心的制茶产业集群,以及合肥、滁州、芜湖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等[12-13]。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优化路径
(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经济强国产业结构发展历程表明,灵活而合理的产业政策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工业化过程[14]。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宜的政策环境,促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皖江城市带工业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结构演化的主角,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5]。目前,皖江城市带汽车生产、家电制造等主导产业的辐射效应已初步体现,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创新风险担保基金鼓励其自主创新,改造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完成在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发展起来;新兴产业是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高点,要抓住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基金,用于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以形成多元产业结构和稳固的产业格局为重点,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可以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发生逆向回归,得以激活,获得新的发展空间[16]。与长三角经济相比,皖江城市带工业化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行业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具有全国意义的优势行业较少。工业结构的重型特征明显,轻工业发展滞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马鞍山、铜陵等地优势行业以资源支撑型为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近些年来,以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为特征的资源型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传统优势行业面临竞争能力衰退的压力[17]。因此,做好各类能源资源的供需预测分析,以存量调整为主,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加速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住时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加快重点产品、主要设备和关键工艺的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三)发展中小企业构筑产业集群通过皖江城市工业行业区位商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城市均有优势工业行业,但这些行业大多数是基于某个大型企业的骨干力量发展起来的,像马钢、安庆石化、铜陵有色等,存在较强的行业垄断现象,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在大型企业中,许多产品生产环节在一个或少量企业中就能完成,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小,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而随着产业纵向发展,产业链拉长,单个企业无法完成所有生产环节,区域间分工协作关系不断增强,产业关联度提升,此时虽然各地区产业同构程度仍然较高,但实际上已经逐渐从行业优势向产业集群转化,各地区专注于大产业下的细分领域。因此,皖江城市带要实现一体化发展,应积极调整大型企业的产业布局,加快大型产业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内退出,激活民间投资,加速总量扩张,发展中小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优先发展优势行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集约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产品,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四)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目前,皖江城市带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生产主要依托城市、工业园区等,农村工业对农村广大剩余劳动力的贡献较小,优势没有发挥出来[18]。工业结构重型特征明显,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农副产品虽具有相对优势(表3),区位商大于1,但实际专业化程度很低,总体规模较小。皖江城市带应立足优势产业,以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低碳经济为导向,加快以大米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精制茶为主的饮料制造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轻工业的发展,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资源、环境负荷,扩大就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工业结构朝轻型化、绿色化方向转变。(五)扩大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规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规模效益显著等特点,可以直接带动钢材、橡胶、塑料、机械、电气等行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商业、金融保险业、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拓展市场需求,形成先进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19]。其发展水映一个区域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初具规模,现有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凯汽车、星马汽车、芜湖一汽扬子、安徽叉车集团、恒通船舶制造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品牌制造业,部分行业结构和竞争力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因此,重点扶持公路运输设备、铁路运输设备、船舶、摩托车、叉车等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大产品出口,推进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建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技术革新贯穿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六)促进家电行业发展根据区位商和产量比分析,皖江城市带家电行业区位优势明显,在一级、二级、三级优势行业中均有出现。目前,海尔、三洋、美的、长虹、格力等品牌都在合肥落户,日立、美的在芜湖建立了生产基地,西门子和康佳也在滁州建厂,合肥、芜湖、滁州三市已经形成了家电“金三角”,皖江城市带家电制造基地基本形成[20]。但从品牌上看,安徽家电业走入低谷,海尔收购了黄山;格林柯尔收购了美菱;美的收购了荣事达。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表现为:高加工度化(原材料工业———加工组装业)、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皖江重振往日家电品牌,走技术集约型道路,任重道远,应快速增加加工附加值,如优化产品设计,加快技术升级,自主创新开拓新路,初步形成“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现代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