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山水画传统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山水画的上乘用墨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巧妙的笔墨,使枯润相济,和谐统一。欲达此境,先达笔墨。用笔用墨本为一体,然而画好山水画不仅要掌握用笔,同时还须掌握好用墨。用笔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方法。为了传情达意表现好中国山水画,学习用墨至关重要。用墨也如用色,古有墨分五色和墨分六彩。五色是指墨色的丰富变化,即焦、浓、重、淡、青;墨分六彩:指的是色彩缤纷的色差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取而代之。达到自然山水得以概括简练的表现,抽象的形式张显着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过于写实和繁杂的表现是有损山水画的艺术性。在用墨时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的合理调配,以达到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的效果。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是浓墨或者全是淡的都没有精神,浓处须精彩而不痴钝,淡处须灵秀而不晦。唐代王维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代张彦远谓:“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用墨之法,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特然一下处,有渐渐渍成处,有淡荡虚无出,有沉浸浓郁处,兼此五者,自然能具五色矣。”用墨之道,文人画更具特色和独到。文人画崇尚水墨,主张以墨代色。以墨代色在水墨山水画中被表现到了极致,其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艺术境界。水墨画是从着色画中流传并独立出来的。着色是水墨画的起源,着色画是水墨画的前身。着色画的特点较为具象,表现近乎于自然景象的写实。而水墨画相对着色画是非常简练概括的,其被文人推到极致,更具抽象特征,水墨画的笔墨修养更具艺术性,甚至让观赏者无法思意。
在山水画中的笔墨不同给人的感觉不同,用笔用墨的方法不同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表现山水画时要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笔墨的抽象使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境界。清代沈宗骞谓:“墨色光华,其妙无极”。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的突出表现是在于设色画的映衬中拔起的,是针对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降山水画的区别中脱胎而出。因此设色画是与水墨画相区分的中国画种之一。为进一步认知每一种画法自有不同的特征,就必须以青绿、浅降、没骨等着色山水画的特点上着眼,并精准的解读。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是山水画中的重设色画多以石青石绿为主色。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和小青绿,前者设色浓重,如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后者在淡彩基础上着青绿,如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卷》。画青绿山水,不论大青绿或小青绿,着色都不宜一味厚重,以防画腻。清代恽寿平《甄香馆画跋》:“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矣,而愈见浓厚为尤难。”所以,清代王翚《清晖画跋》中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浅降山水:浅降即浅红色。吴道子画人物,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喜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世称“吴装”。山水画以水墨勾勒皴染为主,稍许染赭色的画法,称“浅降”,亦称“吴装”山水。此法始于五代,盛于元代,元代以后山水画家多宗之;没骨山水: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勾勒,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南朝梁张僧繇画山水,以青绿重色,先图峰峦泉石,后染丘壑巉岩,不用勾勒,谓之“没骨法”。唐末滕昌祐,画花卉草虫,不勾外廓,只用颜色点染而成,随意敷色,颇有生意。(杜希贤);金碧山水:是以青绿山水为基础,在青绿的底色上用泥金勾皴物象的轮廓等,这样把山水画装饰得更为绚丽辉煌。金碧山水多表现阳光下的自然景色,以增强光照的效果。使得青绿效果与金碧相映生辉。
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是纯用水墨不用设色的山水画体,是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不用色彩,以墨的干湿、浓淡、黑白对比表现峰峦山石的景色。这种纯用水墨的画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笔墨为主的水墨画技法。作画以笔为主,并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在宣纸上画出的画呈现出变化多端的层次。由于水墨的运用造成更多层次,产生浓淡参差的效果,因此单用水墨作画即成为一种独立的美术形式,即水墨画。水墨画的特点是中国画的特色。笔墨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是指利用用笔用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用笔是用笔勾画造型的方法,用墨是用墨用水使墨色变化的方法。“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用笔用墨互为表里”。用笔用墨本为一体但各分千秋。以陆偐少的山水画探究中国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突出技巧。陆偐少画中的‘山石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相容、婀娜多姿,刚柔并济,产生了极强的形式美。内容与形式一致,质韵统一,使线条有机的与山水的实体相呼应、相协调。使线条与山水的运势气脉相通,使线条赋予韵味、韵律、节奏。使每一笔一划美妙动人,使客观的自然山水有质的真实表达,神形兼备,以客观对象寄情于景,充分表达主观精神。使山水画成为有形的诗。从简单的横竖撇点提折勾的基本笔画和运笔的轻重缓急及其墨色的浓淡深浅这些基本元素衍生出来变化无穷。’由此看出笔墨的奥妙在于用笔用墨相统一,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艺术境地。在中国画的笔墨上,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黑、白、干、湿、浓、淡、阴、阳、背、虚、疏、密、实等合理调配是达到表现的具体作为。
墨的变化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就是水的干湿度。学习和掌握墨法变化,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因素之一。墨法是经过历代画家的发展而总结出焦、浓、重、淡、清,即统称的墨分五色。墨分五色是大体而言,细分还可分出更多层次。在退墨、埃墨、宿墨、落墨、泼墨、破墨、积墨等墨法的墨色变化中,更能体悟出墨色的奇妙。
用墨的浓与淡、干与湿、黑与白互为对照,对比出效果。清代唐岱《绘事发微》:“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墨分六彩:指墨色变化,即黑白、干湿、浓淡。善用五色是墨法的灵活运用,其取决于对传统基础墨法的熟练掌握。蘸墨法:指以笔受墨的方法。一般是先蘸水,将笔润透,根据需要,掌握笔中水分多少,然后蘸墨,笔尖蘸墨后在调色盘中按一按,使墨色自笔尖到笔根由浓渐淡,勾线时,自然墨色越画越淡,亦由湿变干。涂墨时,一笔之中有浓有淡,墨色变化丰富自然。另有笔锋一边或两边受墨,画出的墨色效果亦各不同;破墨法:指趁墨色未干,再上墨色的方法。潘天寿谓用墨“在干后重复者,为之积,在湿时重复者,为之破”。计有焦墨破湿墨。湿墨破焦墨、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墨经破后,墨色相互渗透掩映,变化莫测,达到丰厚华润的效果。积墨法:墨色由淡至深层层积染为之积墨。勾或染一层墨,待墨迹定住,再行勾或染,层层勾染,画足为止。用积墨法勾皴时,不必笔笔重叠。水墨云山,都是通过数百次积累而成,所以能丹碧绯映,墨彩晶莹。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画不用积墨,终嫌单薄,使积墨不浑浊,亦非易事。用胶法:墨色中调入少量胶水作画,或泼或破,墨色润泽,别有一种风味。大片烘染,墨色中调入少量胶水,便容易染匀,清代郑绩谓:“生纸烘染,墨水中略入胶便和得开。”;用矾法:在墨色中加入明矾水作画的方法。矾水着生宣纸上干后,着矾处即变为熟宣纸,再上墨时,因为有矾处不吸墨,无矾处吸墨,故有矾处显现为白色或浅色痕迹,有的画家用以表现雨雪或冰雪景色;用水法:用墨法,实际就是用水法。根据纸的性能,利用墨中调水的多少和笔中含水的干湿程度,以及破墨时掌握水分的干湿火候,渲染时对水的使用等。另有上墨前纸上先铺水或用墨笔勾皴之后,用清水润之,或勾线之后待笔道中间墨色尚未干时,用笔蘸水泼冲或利用生宣纸的水印等等。用水方法多种多样,效果各异,须多练习,方能运用自如;用洗涤剂法:墨水中调入少量洗涤剂或皂液涂于生宣纸或熟宣纸上,水分要大些,紧接着喷以清水或撒上盐粒,等片刻,墨迹中即出现斑斑花纹。亦有墨水中调入生牛奶者,经上述处理,亦出现纹理变化;水拓法:盆中盛清水,滴墨汁于水中,将浮于水面的墨花稍引动,墨花在流走时即出现云水花纹,用备好的生宣纸覆于水面稍候,将宣纸慢慢掲起晾干。另有将油彩调入汽油,滴入水盆,用上述方法,将备好的铜版纸覆之,亦可取得彩色云水纹样;焦墨法:焦墨是最浓重的墨,墨色重于浓墨。在画中用焦墨勾勒点缀,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泼墨法:指用大笔饱蘸墨水,大片涂抹如泼出者。泼墨效果气势磅礴,鲜润淋漓。现代有用色如泼墨者谓之“泼彩”;浓墨:表现山水画时落墨较重,墨色干、湿、深、浅变化有致,浓而不滞;宿墨法:宿墨是指未用完的隔天墨,墨汁存放时间较长,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杜希贤)用墨之法多不胜举。墨色的运用须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