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综合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综合价值观念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具体反映。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原因,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择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05-03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工作选择、职业定位有着直接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所持的价值取向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表现特点

课题组历时3个月,奔赴海南省内8所高校,通过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向在校大学生发放800份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调查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行为倾向,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重视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具有独生子女自我、利己的特点,表现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就是一切唯我、利益至上。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让你向用人单位提问,你会提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关于“发展平台和收入”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普遍重视自我的发展,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偏重于对自我的关注、个人发展的因素比较强。在回答“就业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28.1%的大学生认为是“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养家糊口的需要”、26.3%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6%的大学生认为是“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需求和个人利益择业价值取向的主导下,较重视个人兴趣和爱好,缺乏端正的择业理想,以自我为本位的思想严重,具体表现出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择业价值倾向。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建设等急需人才,大学生普遍承认政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意义特别重大,并对于这一就业导向表示认同,但对于“是否会考虑去西部或农村基层工作”这个问题,40.5%的学生认为“内地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到西部或基层工作”,有43.6%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考虑去”。对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最看重什么条件”的调查,56.2%的大学生认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好”,34%的大学生认为“单位发展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大”。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体需要,较少考虑社会需要,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在择业目标把物质利益或个人安逸舒适作为首要考虑条件,重视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

(三)注重物质条件和待遇,专业价值感淡化

大学生把工作单位地点的选择锁定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大城市,普遍看重工作条件好、生活条件优越、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等因素。据调查,43.9%的毕业生表示,只要新的工作单位“待遇高,条件好”,他们可以违反已经和其他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甚至放弃户口;而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优越,他们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择业过程中,“先就业后择业”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对于“您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67.6%的学生选择“先找份工作以后再找机会向专业方面发展”,21.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专业对口不对口,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份工作”,两项的百分比高达89.1%,这些数据显示了迫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专业是否对口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只对是否能够就业的实际结果比较重视。

(四)择业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现实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甚至有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存在。在调研中,关于大学生择业工资要求的问题,3000元以上的占35%,2000-3000元之间的占55%,2000元以下的占10%。从择业单位的性质取向上看,希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占47.2%,希望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44.3%,希望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占5.6%,希望到私营企业的不到3%。这反映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仍然偏高,他们把工资是否丰厚,待遇是否优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择业标准,希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稳定性高,收入待遇有保障的工作单位,相比之下,民营性质的企业却少有人中意。更不愿意投身于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的西部落后地区或基层,认为只有留在起点较高的职业氛围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未来发展存在较多的想象成分,因而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造成了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不切实际,理想色彩过浓以及对社会的了解不足的现实状况。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一方面折射现时代社会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解读与认知所形成的关于职业甚至生活的取向或理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长环境造成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饱受家庭的宠爱,在物质占有上“舍我其谁”,他们的父母多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与90后的生活模式差异巨大,父母一代内心的缺失的弥补方式一般是以物质条件的改善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在教育孩子时惯用金钱奖励的手段,这给90后埋下了拜金主义的种子。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宽松,绝少收到约束,是在弹性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成长的,所塑造的是自律人格,因此他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的理想化。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特征,自我认知是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开放程度增加,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使原有的价值取向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大学生尚未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缺乏辩证思考和合理扬弃的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简单照搬,在价值认识上感情因素多于理性思考,价值认同上易出现被动性和易变性。在面对形形的文化和思想时,没有足够的理性去分析判断。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从由理想信念为指导变成了以经济价值为主导,产生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这些思想的产生对他们的就业预期又产生了消极作用,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仅仅满足于个人幸福和欲望的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过8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勃兴,90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新媒体延伸了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成为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网络招聘的新平台。但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择业带来不利的因素。大学生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三、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普遍偏向于追求经济利益,功利心较强。如何使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价值取向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认识你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高校的择业教育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等方面。在这个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校更应积极开展择业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和特点,把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积极、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值

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认识社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等现实状况的了解,清楚理解社会的用人机制和职业岗位体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比如,邀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开展择业指导的专场讲座,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分析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走访人才市场或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参观考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到社会上开展学雷锋爱心服务群众活动。

(三)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并参考相关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正确择业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影响深远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同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了解匮乏,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与现实社会产生偏差。应该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来感召他们。同时,加大就业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挥其积极性和引导作用,使大学毕业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价值观。

(四)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反映,他们的困惑在于职业前景不明朗,人生目标不清晰。大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就很容易在盲目中走人误区。因此,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至关重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科学的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自身条件到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引导他们正确选择职业目标,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要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对自己做出科学的评价,尽早设计出符合个人实际又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