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卡通艺术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卡通艺术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的卡通艺术自兴起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程,从一开始的宣扬到现在的批判,这之间掺杂着太多的艺术概念。而对于卡通本体的兴起和卡通文化之于年轻一代,或许我们没有太多的考究。本文以此展开对当代卡通艺术的一点反思。

关键词:卡通;当代;艺术

一、关于卡通及继承

提及卡通,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在近代欧洲,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个人意识觉醒,市民力量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异,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平民审美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而自此时起,卡通本身就有了其独特的属性,就是对于权力的批判,表现就是大众审美对于神权的对立。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卡通作为非主流文化,就用于了对主导文化或者权力机构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本身就形成了对于权力的解构。最好的例证,就是因为我们在评价杜米埃的作品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卡通讽刺,同时并给与承认。这并不是自后而前的推理,事实在杜米埃的时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已经得到了承认。

伴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成为领导阶级之后,卡通自然伴随着市民阶层在社会的绝对存在而广泛扩展。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得到了全面的胜利,这时卡通这一艺术形式便成为了绝对权力,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批判力逐渐消失,开始成为一种附庸于社会,成为以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为要旨的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超人、蝙蝠侠等等一系列具有超权力的形象被塑造出来。由于社会现实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在30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次大战给美国社会带来剧烈冲击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欣赏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级英雄。

此时由于卡通对于的社会的妥协,一些前卫艺术家便开始尝试从卡通内部分解卡通,比如克里姆特、达利等,虽然他们主要是在架上绘画中讨论,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借鉴并影响卡通。

发展至五六十年代,西方对于卡通的探索与东方的卡通的继承便出现了分歧。西方将所有的可能转变为艺术的内化,将各种边缘艺术融入艺术进行讨论。而东方则是将吸收的艺术物化,将艺术拓展或附属于艺术之外。这一脉络的发源地最终就是日本。

无论是卡通一代,还是新卡通,这一批艺术家生活得氛围并不是欧美国家营造的卡通世界,而是与我们毗邻的日本将我们带入了这一语境。如果讨论日本史,那势必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是日本在资本主义化时期,所面临的困惑同如今中国类似,也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传统与外来。因此,当我们讨论卡通艺术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将其置于西方艺术理论中进行讨论,起码不能只依靠西方学理。盛葳在谈及此处时以为,卡通未能超越西方波普艺术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艺术史的倒退。在物化的时代,由日本引导的卡通艺术并非出于艺术史,因此得以成立的也就不仅仅是艺术,而是在文化碰撞之中所引发的对于生存与生活的外化。换言之。东方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并非选择以艺术史为目的,而是一种期待与幻想。此时就将卡通原本的批判作用彻底剔除出了本体功能。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日本卡通已直接继承了超人构思,将人带入了幻想之中;而西方确实出于美术史的反叛,将卡通对立庸俗文化加以利用,直接批判架上艺术和提示种种幻想予以人的威胁。

若基于这个层面考虑,中国的卡通艺术之于文化发展,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并非以艺术之名来达到思想深度,恰恰相反,是将人类的文化追求用以构建幻想空间,这样卡通艺术的前卫性质就已经消失了。

二、卡通艺术家

当我们讨论卡通艺术时,是无法绕过艺术家的。这里有必要将卡通与新卡通加以区分。

卡通的发展是在90年代初,这一批艺术家是在盲目的开放中,诸如政治波普一样,外在选择了一种形式,是对于卡通文化的“进口”。而新卡通则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充分吸收,将卡通内化为一种成长条件,是卡通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嫁接”。两者之间并非是直接的继承关系,而是急剧变革的时代赋予他们相互差异的氛围。因此在讨论卡通艺术时,更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卡通这一批艺术家。

这批艺术家大多都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这本是就是一个意识冲突十分剧烈年代,双重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批艺术家。而对于中国当代美术最为轰轰烈烈的85美术,他们则没有更多的直接概念。当这批艺术家作为新生代登上历史舞台,则不可避免的要体现他的时代素赋予他的影像记忆。而第一批进入他们视觉的则就是从日本引进的一些列动画片,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新卡通艺术家对于视觉图像的回归点,也可以顺承的发现这批艺术家对日本文化的接受明显多于他者。进而,在新世纪以来,随着这批艺术家的成熟,这一类以营造生活幻想的卡通图像形成广泛的传播则顺理成章。

在此,还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艺术家大部分出自于学院系统,本是应该有着知识分子的学理性和良知,即对于社会正义的探索。但是时代却使得这一代人十分的尴尬,他们忽略掉了这种本质属性,放弃了对于社会合理性的讨论,而是将社会理想置换为大众理想。他们丧失了对于主流的抗击,妥协甚至放弃,从而将大众意识进行到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文化逐一总结,高度形成的一种概括,然后以此为线索去描绘未来的生活,这是一种人民的意愿,并不是一种出于对艺术的自觉。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则又要回到历史的层面上。事实上,从未有任何一代知识分子会遭遇如此大的文化挤压,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过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文化的大反思,但其有着根本的立足点,即对现有文化的否定或者改良。但是现在变了,这批艺术家不知从何下手,在两者之中犹豫徘徊,他们的焦虑并不是直接来自于政治生活、深度哲学而是来自诸多现实因素对于人内心的压迫,两者比较,后者更为直接,更为肤浅。有人会以生存经验等等一系列的学理来为其佐证,但是无法回避的是,你要证明的是什么?这里似乎已无关成立与否的问题,结局总是会呈现给我们,卡通作为一种氛围已既定的影响了这批艺术家。即使最后所谓“生存经验”成立,这批艺术家还是身陷于卡通文化营造的幻想之中,毕竟生存经验就是中西结合。王林关于卡通一代的理论或许更适用于新卡通一代:不再直面问题,而是生活于问题之中。

三、小结

自工业社会起,这种单向度的社会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在于此,虚构一种存在,并以社会所有之力来证明这种存在,生活是美好的,甚至可以更美好。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卡通艺术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成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以自身的生命力来为社会提供生产力。因此在涉及卡通艺术时,我们更应该将此并置为一种社会问题加以理解,这其实就是社会症结之于艺术的另一种存在,即艺术生产开始伙同社会生产,成为一种既定的社会发展模式。

由此,在讨论卡通艺术时,在概念上就势必要和我们所说的“中国经验”区别对待。后者更多的是对历史逆向的反思和对当下问题的深度挖掘,它并不以表层呈现为最终归宿,而是引起大多数的抗争。而卡通文化恰恰相反,它以类似与设计的风格进行经营,振荡起人内心的涟漪,予以欢悦与认同,它更多的是提示人们在无奈的意识形态挤压下,选择对于童年无知的回归和对于不确定的向往。如此发展下去,只不过是再一次的文艺复兴运动而已。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卡通一代与消费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

时间: 2002.10

[2]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3